中醫常識

三次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中藥對人體的副作用很小,所以很多人治病的時候比較喜歡去看中醫,開一些中藥回家來熬湯。熬中藥的時候一定要很認真,如果中藥熬糊了就不能再喝了,因為這樣的中藥是有毒的。所以在煎中藥之前一定要瞭解煎中藥的正確方法。下面就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三次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1)先煎藥

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後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2)後下藥

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堿,煎煮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

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採用後下方法。

(3)包煎藥

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複花等。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複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

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後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

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用熱藥液烊化後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採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