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細辛的應用心得 用量多少才合適

細辛為宣通內外、發散風寒的要藥,有較強的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頭痛、牙痛、骨節疼痛,筆者多年來根據施今墨對藥經驗,用細辛配伍石膏、川芎、白芷、防風、天麻、蒿本、升麻、丹參、葛根、半夏、陳皮、川牛膝等藥,治療頭痛100餘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1.配伍

細辛配石膏,以細辛之辛散,引石膏之寒涼,達于上焦,共奏清熱瀉火,通絡止痛之功效,而無燥烈遏邪之弊。配五味子,一散一斂,一開一合,互相制約,互相促進,止咳平喘甚妙。配麻黃、白芍、乾薑、桂枝、甘草、半夏、五味子,有解表、散肺、化飲之功效。配當歸、桂枝、白芍、甘草、通草、大棗,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可治氣血寒凝痛經、骨節痛。配麻黃、附子,治療傷寒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之證。

2.用量

細辛的用量歷來有爭議,《本草別說》言“細辛若單用不可過半錢,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本草備要》認為“其味厚性烈,不可過用,不可過1錢,多則氣不能,悶絕而死。”《中藥大辭典》用量0.3~1錢。載現代藥理研究“細辛揮發油對蛙、小鼠、兔等初呈興奮現象,繼即陷入麻痹狀態,逐漸使隨意運動及呼吸運動減退,同時反射消失,終以呼吸麻痹死亡。”煎劑則使血壓上升,對血壓有腎上腺素樣作用。

《傷寒論》中用細辛的方子有5張。其中小青龍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中,細辛用量3兩;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細辛用量2兩;烏梅丸中細辛用量6兩。其用法烏梅丸為丸劑,其餘均為湯劑。根據《簡明中醫詞典》考證,東漢時期的1兩,相當於現在的13.92g,烏梅丸中用6兩,與方中其他藥物共研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次10丸,細辛所占量極微。

根據古人及古今書籍記載,結合筆者多年經驗,細辛每次用量以不超過9g為宜(入湯劑),入丸散量應更少些,成人每次內服不得超過2g。

3.禁忌症

凡陰虛陽亢及無風寒濕邪之頭痛咳嗽者禁服。氣虛多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皆不可用。肝陽上亢頭痛禁忌。眩暈證(高血壓)不可用。

4.典型病例

蘇某某,男,44歲。頭痛3年餘,間歇性反復發作,跳脹刺痛,痛有定處,工作勞累情緒緊張時頭痛加重,健忘。近3個月頭痛加劇,不能堅持工作,舌紅,邊有瘀斑,苔白稍黃,脈沉細。辨為瘀血阻絡(血管神經性)頭痛。方藥:細辛5g,石膏40g,川芎15g,白芷15g,紅花10g,桃仁10g,蕪活15g,防風15g,蒿本10g,當歸20g,天麻10g,丹參20g,荊子10g,甘草5g,4劑。水煎2次合而分2服,1日1劑。

二診:服藥後,頭痛諸症大減,效不更方,又投4劑,隔日1劑。

三診:頭痛停止,又按原方投4劑,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