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怎麼越長越多
當身體出現了一定的疾病症狀之後,一定要及時注意,因為很多人不注意身體上的一些疾病的小問題,所以就導致了更嚴重的後果發生。而胃息肉就是其中一種,在很多人看來胃息肉還小的時候不用輔以醫療手段進行治療,其實不然胃息肉很容易產生病變,導致胃部腫瘤等,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胃息肉會不會病變,以及它病變產生的後果。
1胃息肉術後飲食注意四點
1、術後禁食,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拔除胃管後當天可少量飲水,每次4~5湯匙,2小時一次。如無不適反應,次日可給適量清流質飲食,50ml~80ml/次。
2、第3日給全量流質,每次100~150ml。每日6~7餐,飲食原則為:食物無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時進食一次,宜選不宜脹氣,不過甜的食物,如雞蛋湯、米湯、菜湯、藕粉等。餐後宜平臥20~30分鐘。
3、若術後恢復正常,術後兩周後可進食低脂半流質飲食,如稀飯,麵條、餛飩等,每日5~6餐,飲食原則:呈半流質狀,其蛋白質含量達到正常需要量,纖維含量極少,少量多餐。
4、患者出院後可進食軟飯,主食與配菜宜選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脹氣食物,患者應細嚼慢嚥,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醃製品,適量補充鐵劑和維生素,禁忌煙酒,飲食有規律,術後3~6個月後可逐漸據身體情況恢復到普通飲食。
2胃息肉會不會惡變
胃息肉分兩種,一種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擁擠的增生旺盛的腺體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可達10%—30%,被人們稱“癌前病變”;另一種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屬於腺體增生延長,排列比較紊亂,腺體之間有較大空隙,有的中間夾有未成熟的細胞。
絕大多數無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只有0。4%。此外,還有與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變,如幼年性息肉變,無惡變傾向;彌漫性息肉變,癌變率可達20%;還有遺傳性息肉變等。 胃息肉病早期或無併發症時多無症狀。
出現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合併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少見。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的表現。
息肉生長於賁門附近時可有吞咽困難。所以對於胃息肉會病變嗎,可以很肯定的告訴患者,有病變的可能。治療不及時等,以及發現的晚都有可能病變。
所以瞭解胃息肉的症狀,治療及時,總之早發現早治療就是十分重要的。
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現上腹部輕微疼痛與不適,噁心、厭食、消化不良、體重下降及腹瀉等症狀。息肉表面如有糜爛、潰瘍,可發生間歇性或持續性出血。
3胃息肉怎麼鑒別診斷
胃息肉常無臨床症狀,診斷較為困難,多數是通過X線胃鋇餐透視和胃鏡檢查被發現,胃息肉發生炎症時,則有胃炎樣症狀,上腹部疼痛,飽脹,噁心,噯氣,食欲不振,胃灼熱,腹瀉等,息肉發生在賁門部時有吞咽阻擋感,發生在幽門管時,容易出現幽門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脹加重伴嘔吐,息肉有潰瘍或癌變時可出現黑便和嘔血。
胃息肉很少有陽性體征,合併炎症時上腹部可有壓痛,出血多者有繼發性貧血表現。
X線胃鋇餐透視和胃鏡檢查是診斷胃息肉的主要方法,X線胃鋇餐透視顯示胃腔內呈現圓形或半圓形邊界整齊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損,多數在1cm左右 大小,有蒂者可見其移動,胃鏡檢查對診斷實屬必要,鏡下可見胃壁黏膜上有圓形或半圓形隆起,一般小於2cm,邊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澤呈正常黏膜象或 呈鮮紅色,質地柔軟,有蒂或無蒂,單發或多發,部分息肉呈菜花狀表現,其表面或有糜爛或有潰瘍,菜花狀息肉和體積大於2cm者有惡變之可能,活組織病理檢 查有助於鑒別診斷。
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為增生性和腺瘤性兩種,後者癌變率較高(30%~58.3%),因此活組織病理檢查鑒別,確定臨床治療方案。
4胃息肉的症狀有哪些
常見症狀:上腹部疼痛、腹脹、噁心、嘔吐、上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難、黑便、腹痛、息肉、上腹不適
本病早期或無併發症時多無臨床症狀。有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
合併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較為少見。
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生長於賁門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難。
查看詳情>>
5胃息肉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實驗室檢查
合併黏膜糜爛或胃潰瘍者,多表現為糞潛血實驗陽性或黑便。
2.其他檢查
(1)內鏡檢查 內鏡下可見黏膜表面圓形或橢圓形隆起樣病變,少數呈分葉狀,有蒂或無蒂,多數直徑在0.5~1.0釐米之間,少數直徑大於2釐米。腺瘤性息肉顏色往往較周圍黏膜紅,而增生性息肉則與周圍黏膜相似。內鏡直視下活檢及組織學檢查可明確其性質及類型,同時可進行治療。
(2)X線鋇餐檢查 表現為充盈缺損,該法對診斷胃息肉有一定價值,但其發現率低於胃鏡,適用於內鏡檢查有禁忌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