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內瘺穿刺的方法是怎樣的?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動脈經內瘺,這其實是一種外科手術,主要目的是針對血液透析,還有做全胃腸外營養等等,做這個外科手術的話,難免會給患者造成一些創傷,所以手術前後都要注意相關事項,尤其手術後的正確處置非常重要,另外針對某些疾病,患者還需要做內瘺穿刺術,具體方法如下。

內瘺穿刺方法:

先瞭解內瘺方式、吻合的位置及血管的走向

動脈穿刺點一般在吻合口上5~6cm,靜脈端應向心方向穿刺,保持靜脈回流通暢。穿刺兩點應相距不少於8~10cm

日常如何護理

1.內瘺術肢不可負重,睡覺時不要壓迫術肢,可將軟枕墊於術肢,促進靜脈血流,以減輕腫脹程度。

2.注意對內瘺術肢的保護,避免碰撞,防止受傷。

3.衣袖要松大,術肢避免佩帶飾物。

4.內瘺術肢不能量血壓,一切靜脈治療以及抽血。

5.每日監測血壓,按時服用降壓藥,防止高血壓避免低血壓的發生。

6.保持內瘺術肢的清潔,每天清洗局部,預防感染。

7.術後10天開始做健瘺操。

8.自監測內瘺吻合口有無震顫以及聽診血管雜音。

術後處置

1.抗凝藥使用:存在高凝狀態或血壓較低,且術後無滲血,可給予全身抗凝,如口服腸溶阿司匹林片、擴管治療,也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2.術後滲血:輕壓止血,壓迫時注意保持血管震顫的存在;結紮止血

3.功能檢查:術後靜脈能觸及震顫,聽到血管雜音。術後早期應多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血栓形成,及時處理

4.術後避免在內瘺側肢體輸液、輸血及抽血化驗

5.手術側禁止測量血壓,術後2周內手術側上肢禁止纏止血帶

6.術後24小時術側手部可適當做握拳及腕關節運動,以促進血液迴圈,防止血栓形成

7.適當抬高內瘺手術側肢體,可減輕肢體水腫

8.每3日換藥1次,10~14天拆線,注意包紮敷料時不加壓力

9.注意身體姿勢及袖口鬆緊,避免內瘺側肢體受壓

成熟時間

內瘺成熟一般需3周~4周,所謂成熟是指靜脈明顯擴張動脈化一般前2周不能使用,過早使用易導致損傷血管壁、血管纖維化,管腔狹窄等併發症,使用壽命縮短

術後3個月尚未成熟,則認為內瘺手術失敗,需考慮製作新的內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