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幼兒踮腳走路是怎麼回事?

寶寶從出生之後,隨著月齡的慢慢增加,寶寶每個階段是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大多數的寶寶在1歲左右的時候,是需要學習走路的,這個時候家長是要好好引導寶寶的,有些寶寶在走路的時候是踮腳走路的,對於新手爸媽看見這種情況,往往是非常擔心的,那寶寶踮腳尖走路是怎麼回事呢?

寶寶踮腳尖走路是怎麼回事?

通常在寶寶扶站立位蹦跳階段時和10個月左右開始持續站立階段時會出現這種現象,但是隨著生長發育會消失。前期寶寶學走路出現這種現象,一般不用太擔心。

但如果孩子在學會獨站後或者下蹲的時候也常表現腳尖站立,而且平時走路表現為踮腳走的頻率很高,建議及時去醫院查看下。病理性尖足往往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會伴有運動發育落後、視聽反映不靈敏、尖足長期存在不消並出現了其他異常姿勢。

一般而言,多數踮腳尖的孩子大約在兩歲之前就會改掉這一習慣,三五歲後若仍不見改善,就有較大可能是病理性因素。

如何區分正常與異常?

正常情形

父母可通過觀察寶寶踮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時用踮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又恢復正常狀態,則無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四歲之後運動協調能力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以下兩種狀況非常常見,但皆屬正常,爸媽不必太擔心。

狀況一:一走路就踮腳尖,但站立不動時就踩平,或者也可以蹲得很好。

狀況二:有時候踮腳尖,有時候又正常走路。

異常情形

最擔心的是先天後腳筋有問題或足部有異常,但若是諸如此類的情況,孩子在還不會走路時,可能就會有其他的異常出現,不太可能到學走路時才出現踮腳尖的現象。若是這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在孩子還沒學走路前,腳的活動或像是幫他穿鞋子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異常信號。

治療踮腳尖的同時,必須先處理疾病問題,再來做複健較為恰當。尤其一些退化性疾病,會越來越惡化,必須另行處理,不然一直做複健,只是治標而不治本。

爸媽須知

不需要給在學走路的寶寶買功能鞋或學步工具。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可能因跌倒而發生撞傷或挫傷等小傷(如局部腫痛,局部紅腫、無法走路等),加上寶寶通常不能清楚表達,因此父母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