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腦顱骨的是
雖然大家在生活中經常聽見顱骨這一名詞,可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不太清楚,構成人體顱骨的主要構成部位。而顱骨作為人體中最重要的一處骨骼部位出現腦顱骨損傷狀況的話,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注重對腦顱骨的保護,而屬于人體腦顱骨的主要骨骼部位有哪些?
腦顱(cerebral cranium)由8塊骨組成,包括成對的顳骨和頂骨,不成對的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它們圍成顱腔。顱腔的頂是穹窿形的顱蓋(calvaria),由額骨、枕骨和頂骨構成。顱腔的底由蝶骨、枕骨、顳骨、額骨和篩骨構成。篩骨只有一小部分參與腦顱,其余構成面顱。
額骨
位于顱的前上份,分額部、眶部和鼻部。額鱗呈貝殼形,與鼻部、眶部之間的空腔稱額竇;
眶部為后伸的平位薄骨板,構成眶上壁;鼻部位于兩側眶部之間,呈馬蹄鐵形,缺口處為篩切跡。
篩骨
位于兩眶之間,蝶骨體的前方,構成鼻腔上部和外側壁。篩骨在冠狀面上呈巾字形,分篩板、垂直板和篩骨迷路。篩板是多孔的水平骨板,構成鼻腔的頂,板的前份向上伸出的骨脊稱雞冠;垂直板自篩板中線下垂,居正中矢狀位,構成骨性鼻中隔上部;篩骨迷路位于垂直板兩側,由菲薄骨片圍成的小腔稱篩竇。迷路內側壁有兩個卷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甲。迷路外側壁骨質極薄,構成眶的內側壁,稱眶板。
蝶骨
位于顱底中央,形似展翅的蝴蝶,分蝶骨體、大翼、小翼和翼突4部。蝶骨體為中間部的立方形骨塊,內含蝶竇,竇被分隔為左、右兩半,向前開口于蝶篩隱窩。體上面呈馬鞍狀,稱蝶鞍,中央凹陷處為垂體窩(hypophysial fossa)。大翼(greater wing)由體向兩側發出,分為凹陷的大腦面、前內側的眶面和外下方的顳面。顳面借顳下脊分上、下兩部:上部是顳窩的一部分,下部構成顳下窩的頂。大翼根部由前向后外有圓孔、卵圓孔和棘孔,分別通過神經和血管。小翼(lesser wing)為三角形薄板,從蝶骨體的前上份發出,上面是顱前窩的后部,下面構成眶上壁的后部。小翼與體的交界處有視神經管(optic canal)。小翼與大翼間的裂隙為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hissure)。翼突(pterygoid process)從體與大翼連接處向下伸出,由內側板和外側板構成。矢狀方向貫通根部的細管稱翼管,向前通入翼腭窩。
顳骨
參與構成顱底和顱腔側壁,以外耳門為中心分為鱗部、鼓部和巖部:
鱗部
位于外耳門的前上方,呈鱗片狀。內面有腦回的壓跡和腦膜中動脈溝;外面光滑,前下部有伸向前的顴突,與顴骨的顳突構成顴弓,顴突根部下面的深窩為下頜窩(mandibular fossa),窩前緣較為突起,稱關節結節(articulartubercle)。
鼓部
位于下頜窩的后方,為彎曲的骨片。從前、下、后三面圍繞外耳道。
巖部
呈三棱錐形,尖指向前內對著蝶骨體,底與鱗部相接。前面朝向顱中窩,中央有弓狀隆起,隆起外側較薄的部分,稱鼓室蓋,近尖端處有光滑的三叉神經壓跡。后面中央部有一孔,即內耳門(internal acoustic pore),通內耳道。下面凹凸不平,中央有頸動脈管外口,向上通入頸動脈管(carotid canal)。此管先垂直上行,繼而折向前內,開口于巖尖,稱頸動脈管內口。頸動脈管口后方的深窩是頸靜脈窩,后外側的細長骨突為莖突(styloid process)。在外耳門的后方,巖部向下伸出的突起稱乳突(mastoid process),內有許多腔隙稱乳突小房,莖突根部后方的小孔為莖乳孔(stylomastoid foramen)
枕骨
位于顱的后下部。前下部有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借此孔枕骨分為4部。前為基底部,后為枕鱗,兩側為側部。側部的下方有橢圓形突起稱枕髁,髁下面的關節面與寰椎的上關節面相關節。
頂骨
四邊形,位于顱頂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