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胃嘈雜的癥狀

胃部是人體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但是人們經常會發生一些胃部的疾病,比如胃炎或者是胃痛等問題。人們發生胃病的原因經常是由于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或者是飲食的搭配問題。所以在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夠暴飲暴食,還應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胃嘈雜的癥狀有哪些呢?

嘈雜診斷標準&嘈雜做哪些檢查?

【鑒別】

常見證候

傷食嘈雜:嘈雜吞酸。噔腐惡心,胃中幾幾欲吐,惡聞食臭,脘有脹滿。若予吐出則諸癥悉減,或口臭,苔膩,或大便酸臭。舌苔脈象也可正常。

胃熱嘈雜:嘈雜而胃中有明顯辛辣感,或常有酸熱感覺,口臭,吞酸,或每晨起吐酸水數日,日間正常。或便秘,舌苔黃,脈洪或滑。

胃寒嘈雜:嘈雜口泛清水而酸,或伴有胃脘疼痛,遇寒冷或進冷食則加重,若得熱飲熱食則減輕或緩解,脘腹痞滿,或食欲不振,體乏肢困,少氣,面白,舌淡,脈細。

肝胃不和嘈雜:嘈雜吞酸,胸悶脘脹,脅痛,口苦,惡心。舌苔薄黃,脈弦細。

鑒別分析

嘈雜一癥是中焦脾胃病證的臨床表現。飲食嘈雜:因傷食所致,必有飲食戕傷胃腑的病史,故表現為脘脹欲吐、惡聞食臭的傷食癥狀,若能吐出,則諸癥悉減,可用消導通滯之藥,方用保和丸加減。

胃熱嘈雜與胃寒嘈雜:一為熱證,一屬寒證。胃熱者,嘈雜吞酸而有辛辣感;胃寒者,嘈雜口泛清水而酸,得暖則減。胃熱者,宜清中宮胃火;胃寒者,宜暖中土脾胃。前者用越鞠丸合左金丸加減;后者甩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肝胃不和嘈雜:肝郁不舒,橫逆犯冒而致,則由于“肝木搖動中土。故中土擾擾不寧,而嘈雜如饑狀,每求食以自救,茍得少食,則嘈雜少止,止則復作’’((張氏醫通)),必兼肝氣郁滯,如胸悶、脅痛、口苦、惡心、脈弦諸癥狀,治當疏肝和胃,片用逍遙散合左金丸加減,或用柴平煎加減。

嘈雜的治療用藥

【證治方藥】

(一)胃熱癍火

l,臨床表現:嘈雜而兼惡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煩,或胸悶痰多,多食善饑。或似饑非饑,胸悶脘痞,不思飲食。舌質紅,舌苔黃而干,脈滑數。

2,病因病機:戧食傷胃,痰濕內留,久而生熱;或肝氣部結,氣滯不暢,郁而化火。

3,治法:清胃泄熱,和胃化痰。

4,方劑:溫膽湯(《千金要方》)加減。

藥物;姜半夏10g,陳皮5g,茯苓10g,枳實5g,竹茹10g,生姜3片,黃連10g,姜炒山梔10g,甘草5g。

方義:黃連、山梔、竹茹清胃泄熱降逆,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和胃化痰調中。半夏、生姜辛通,黃連、山梔苦降,有調寒熱、和升降之義。

加減:伴脘痞胸悶者,加黃芩以泄熱;吞酸者,加吳蔸、白芍以止酸;兼夾食滯者加雞內金、山楂、神曲消食導滯。

5,變通法:若嘈雜、嘔吐,脘腹痞滿,吐涎沫清水,舌淡苔白,屬痰飲兼寒者,可用茯苓飲(《外臺秘要》),藥用茯苓、白術、積實,陳皮、生姜、人參。上方用于胃熱兼痰,本方用于胃寒有效。

(二)脾胃虛弱

1,臨床表現:嘈雜時作時止,得食則減,食后又嘈,口淡無味,時吐涎沫,疲倦乏力。舌淡紅,脈虛緩。

2,病因病機:脾胃不足,氣機不暢,擾亂中宮,飲食不化。

3,治法:益氣健脾,和胃調中。

4,方劑:六君子湯(《醫學正傳》)加堿。

藥物: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姜半夏10g,陳皮5~10g。炙甘草5g。

方義: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半夏、陳皮和胃降逆。

加減:食不知味者,加向蔻仁、厚樸花理氣開胃;嘔吐涎沫者,加吳萸、生姜止嘔;脘痞者加木香、砂仁理氣。

5,變通法:饑則胃痛者,用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減,建中補虛,緩急止痛。若見脾虛嘈雜便溏者,用六神散(《三因方》),即四君子湯加山藥、扁豆,以益脾氣、養脾陰。

(三)胃陰不足

1,臨床表現:嘈雜時作時止,口干舌燥。不思飲食或饑而不食,食后飽脹。大便于。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2,病因病機:胃陰不足,津液虧損。燥熱內生。

3,治法:養陰和胃,生津潤燥。

4,方劑;益胃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北沙參l0~15g,麥冬10~15g,生地10g,玉竹10g,白芍l0~15g。甘草5g。

方義:沙參、麥冬養陰和胃,生地、玉竹生津潤燥,白芍、甘草酸甘化陰。

加減:口干舌燥者加石斛、天冬,不恩飲食者加烏梅、術瓜,大便干者加柏子仁。

5,變通法;亦可用麥門冬湯(《金匱要略》)加減。上方以養陰生津為主,本方則以和胃降逆為主。

(四)肝郁血虛

1,臨床表現:嘈雜脘痞,似饑非饑,胸悶脅脹。精神抑郁或心煩易怒,時有吞酸、吐酸,或口苦口干。舌苔薄,脈弦。

2,病因病機:七情不和,肝氣郁結,胃氣不和。

3,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和冒。

4,方劑:逍遙散(《局方》)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藥物;柴胡10g,白芍10g,當歸10g。茯苓10g,白術10g,生姜3片,薄荷3g,甘草3~5g。黃連3~5g,吳萸2~3g。

方義:柴胡疏肝理氣,當歸、白芍和血養肝,茯苓、白術健脾化濕,薄荷、生姜調和升降,黃連、吳萸泄肝和胃。

加減:口苦心煩,有火者加炒山梔泄熱;胸悶脅脹。氣滯者加香附理氣;苔膩納呆,有痰濕者加陳皮、蒼術化痰;有食滯者,加神曲、答麥芽消食。亦即合越鞫丸(《丹溪心法》)。

5,變通法:若見營血虧虛、心脾不足之虛嘈,見面色無華、心悸失眠,頭暈健忘,舌淡脈弱者,可用歸脾湯(《濟生方》)加減。既有肝郁,又有心脾不足者,可用逍遙散合歸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