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譜

養胃好幫手 猴頭菇幫助您遠離胃病

自古以來,猴頭菇就被推崇為“養胃山珍”,改善胃腸道功能效果顯著。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猴頭菇對胃病反復發作的元兇--幽門螺旋桿菌(HP)有較好的抑制作用,體現了良好的“治養功效”,對消化不良、胃病和神經衰弱有不錯的食療功效。

猴頭菇木耳煮雞

材料:光雞800克、猴頭菇(水發後)250克、木耳(水發後)100克、雞湯800毫升、金華火腿粒10克、姜(去皮拍碎)20克、白胡椒粒少許,鹽、糖、米酒、生抽、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雞斬件,以鹽、糖、生抽、米酒和花生油拌勻備用;爆香拍薑,落雞湯、猴頭菇、火腿粒和白胡椒粒,慢火煮30分鐘至猴頭菇出味,然後加入雞件和木耳,中火煮15分鐘至雞熟,最後調味便成。

猴頭菇乳鴿煲

材料:乳鴿一隻,猴頭菇100克,杜仲50克,青菜兩棵。

做法:猴頭菇沖洗後放入盆內,用溫水泡發,約30分鐘後撈出,削去根部,再洗淨切成兩毫米厚的大片,乳鴿切塊,焯水後加料酒、薑片、火腿等調料煨50分鐘,與猴頭菇、杜仲一同倒入燉盅內蒸30分鐘,加入焯水青菜、鹽、味精調味即可。

猴頭菇的功效

猴頭菇別名猴頭、猴菌菇、猴菇、蝟菌、猴頭菌、刺蝟菌,為齒菌科植物猴頭的子實體。初生肉質為白色,然後漸轉微黃,除根部外均佈滿毛茸茸的肉刺,狀似猴子腦袋,故稱“猴頭”。分佈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南、甘肅、青海、廣西、湖南、四川、西藏等地。既有野生,又有栽培者,大、小興安嶺出產的比較有名。

猴頭與熊掌、魚翅、海參合稱四大名菜;“紅燜猴頭”是滿漢全席的“八珍”之一。山西省中條山原始森林歷史上就盛產猴頭,馳名中外,譽為“晉地山珍”。猴頭營養豐富,不但是食中珍品,也是難得的滋補品,對消化不良、胃潰瘍、神經衰弱、胃癌等病症均有一定療效。

猴頭菇中所含的不飽和月旨肪酸,有利於血液迴圈,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是高血壓、心血管病患者的輔助治療品。猴頭菇還是一種有效的免疫增強劑,手術後及癌症化療後的病人宜多吃,可增強免疫力。

營養成分:每100克猴頭菇中含有水分93.3克,蛋白質2.1克,脂肪0.2克,灰分0.6克,碳水化合物0.7克,粗纖維4.2克,硫胺酸0.01毫克,核黃素0.04毫克,抗壞血酸4毫克,維生素E 0.46毫克,鈉175.2毫克,鉀8毫克,鈣19毫克,鎂5毫克,磷37毫克,鐵2.8毫克,錳0.03毫克,鋅0.4毫克,銅0.06毫克,硒1.28微克,尼克酸0.2毫克。

藥用功效:猴頭菇性味甘,乎。人脾、胃、腎經。補脾和胃,補腎填髓。主治眩暈、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陽痿早洩、食道癌、胃癌、肝癌、腸癌等症。

食用方法:猴頭菇是名貴食品,其泡發和烹調技術細緻而複雜。若泡發烹凋不好,則很難使人享受其美味。食用猴頭菇,大致須經過洗滌、漲發、提味、烹製四個階段。首先要把猴頭菇放在大砂鍋里加水燒開,轉小火燉1-2小時取出,再用冷水澆涼,擠幹水分,削去老根,除去雜質,洗淨。爾後,在砂鍋里加開水,將洗淨的猴頭菇放入,讓水淹沒,加入適量的堿,用旺火燒開,再改用小火燜四小時,要不斷添水,讓水始終保持原有數量,直煮到猴頭軟爛如豆腐時,撈出,放在涼水盆裡反復沖洗,去掉鹼性,並使其由灰白色變成淡黃色,將其輕扣在碗裡。在碗內加入雞、鴨高湯,上籠蒸約一小時,取出高湯再蒸,如此3__4次,方可使本身無味的猴頭菇色美味香。最後,再把它切絲或切片,加以烹調,即可成為美味佳餚。

飲食禁忌:黴爛變質的猴頭菇不可食,以免中毒。皮膚病患者及皮膚過敏者不宜食用猴頭菇與蝦仁合配的食療方。外感和腹瀉患者避免食用猴頭菇

猴頭菇餅乾引質疑:是藥品還是食品?

猴頭菇餅乾養胃嗎?“猴姑餅乾,猴頭菇製成,養胃;上午吃一點,下午吃一點。”由江中集團委託福建省正鴻富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加工,邀請“知性才女”徐靜蕾代言的猴姑餅乾,剛一上市便賺足眼球。但同時也引發輿論質疑:猴姑餅乾是藥品還是食品?

記者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閱到,福建省正鴻富食品有限公司所申領的餅乾生產許可證編號為QS350008011570,此舉表明該公司生產的餅乾類產品身份屬食品。同時,記者在猴姑餅乾外包裝盒上,也沒看到正宗保健食品所特有的“小藍帽”標識。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猴姑餅乾中是否具有對胃腸疾病的保健作用,需要由可靠的醫學機構進行醫學實驗來確認。該產品為普通食品,並不是藥物,也沒有保健食品的批號,它擅自宣稱有保健功效,是一種違法行為。

江中集團在猴姑餅乾廣告中突出了“養胃”。在一家淘寶賣家貼出的猴姑餅乾網頁上,對於該產品的描述中出現了“功能”等字眼:“猴姑餅乾中猴頭菇的含量為11%(每天的用量達10g),遠遠超過治療劑量( 6-8g/天),因此猴頭菇具備的功能猴姑餅乾也具備。”但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保健品定義的27種具體功能中,也不包含“養胃”一說。

此外,猴姑餅乾的外包裝上的產品說明也在模糊普通食品與保健品的區別:“適宜人群:胃病人群;食用方法:建議每日食用2~3包。”實際上,關於保健品和其他食品的區別還是有具體的標準:保健食品強調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具有規定的食用量,且根據其保健功能的不同,具有特定適宜人群和不適宜人群,而其他食品一般不進行區分。

據業內人士透露,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之所以屢禁不止,還是因為經濟原因。正常情況下,註冊“食”字型大小需要1~2個月就可以,而保健食品的安全性要求比普通食品更高,註冊“健”字型大小則需要2~3年。而且隨著公眾購買能力和健康意識的提高,產品的養生、預防、治療描述讓很多消費者願意花大價錢購買,當一款食品通過誇大功效、宣傳包裝,消費者很難再把它當作普通食品時,相關生產、銷售企業便可獲取高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