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要煮幾分鐘才熟
雞蛋是我們每天都吃到的營養食物,而煮雞蛋是比較常見的做法,煮雞蛋十分的快捷方便,而且營養價值豐富,經常吃雞蛋可以補充身體所需要的高蛋白以及多種礦物質,可以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而一般煮雞蛋只需要3分鐘即可,將雞蛋冷水下鍋,等鍋開之后煮3分鐘就可以了。
一、雞蛋要煮多長時間才熟
煮雞蛋莫“實心”,蛋白質在64OC時就要變性,而一個雞蛋則在80OC時才能凝固。所以,煮雞蛋最好是涼水下鍋,水開了再煮3分鐘即可。這時雞蛋呈溏心狀,營養成分最利于人體吸收。
將新鮮無破損的雞蛋洗凈后,涼水下鍋,開鍋后,分別計時3、5分鐘,撈出過涼。“3分鐘雞蛋”,蛋清熟而軟嫩,蛋黃剛要熟,略溏。“5分鐘雞蛋”,蛋清熟而嫩,蛋黃熟而不硬。
據營養學家介紹:不同煮沸時間的雞蛋,在人體內消化時間是有差異的。“3分鐘雞蛋”是微熟雞蛋,最容易消化,約需1小時30分鐘;“5分鐘”雞蛋“是半熟雞蛋,在人體內消化時間約2小時;煮沸時間過長的雞蛋,人體內消化要3小時15分。“5分鐘雞蛋”不僅軟嫩、蛋香味濃,而且有益人體營養。美國醫學界曾發表研究報告,24名成人每日吃兩個半熟蛋,6個星期后血脂并沒有上升,對人體有益的好膽固醇(HDL)反增加10%。
二、煮雞蛋的技巧
雞蛋是分成蛋黃、蛋清和蛋殼三層。蛋黃凝固的溫度為68℃—71℃,蛋清凝固的溫度為62℃—64℃,煮雞蛋時如果火太大,在蛋黃外面、凝固溫度低的蛋清就會迅速凝固并且變硬,從而阻礙熱量繼續向蛋黃內傳遞,影響凝固溫度較高的蛋黃凝固,使煮出來的雞蛋清熟黃不熟。如果煮的時間過長,蛋白質過度變性,雞蛋會變得很硬,既不好吃,又影響消化吸收。所以,煮雞蛋也要得法。首先,雞蛋要用冷水下鍋,然后緩慢升溫,水開后煮兩分鐘左右關火,保溫五六分鐘再取出用冷水激一下就可以吃了。
三、其他經驗
1、要使水煮的雞蛋很嫩,可以在水中放入一兩個核桃殼,這樣雞蛋煮出來比白水煮的嫩,我每次都是這樣做!要使煮雞蛋不破殼,除了用冷水煮蛋外,在水中放入一點鹽是有效的防裂措施,這個辦法對于有一些細紋的雞蛋也有效。我使過,完全有效!
2、另外,煮雞蛋前先把蛋放人冷水浸泡一會兒,以降低蛋內氣壓;然后用中等火候,用冷水煮沸,即可防止蛋殼破裂,避免營養素流失。雞蛋煮沸后,再煮5分鐘,停火再泡5分鐘,這樣煮的雞蛋,蛋中蛋清剛好變性凝固,消化率最高,各營養素基本沒有受到破壞,營養價值較高。
3、在營養方面,水煮10分鐘以內的雞蛋,消化率最高,營養成分基本上沒有損失。還有就是,煮蛋時,煮雞蛋水必須淹沒過蛋。否則,浸不到水的地方蛋內蛋白質不易凝固,影響蛋白質消化率;蛋中還含有抗生物素物質和抗胰蛋白酶物質未被徹底破壞。前者能引起人體內維生素H缺乏;后者影響人體對蛋白質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