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寶寶不會走路_1歲寶寶還不會走路
每一個小寶寶的骨骼發育程度不一樣,所以學會走路的時間有早有晚。從大數據上來看,正常寶寶一般成長到7~8個月左右,就可以逐漸站起來走路。所以當一位家長發現自家小寶寶已經一歲還不會走路的話,就會擔心小寶寶的身體出現了問題。那么小寶寶一歲仍舊不會走路是一種正常現象嗎?
一、寶寶學步不宜太早
人體的骨骼是骨膠原等有機質和鈣鹽等無機質組成的,這2種物質對骨骼而言,所起到的作用相差甚遠。骨膠原讓骨骼具有彈性和韌性,而鈣鹽讓骨骼更堅固,兩樣物質的“聯姻”,讓骨骼堅固且富于彈性,也不易骨折。
這2種物質在人體內的占比和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兒童時期骨骼含有質較多,鈣鹽則比較少;伴隨著人們的年齡增長,骨骼中的鈣鹽占比會逐漸增多,相反,有機質會呈下降趨勢。因此,兒童不容易出現骨折現象,即便了出現骨折,大多不會出現完全性斷離。而老年群體出現骨折時,不易變形。青壯年發生骨折則處于均衡狀況。
正是由于骨骼有這一特性,所以,嬰幼兒走路不宜過早,上身的重量如果全部由兩條還未達到一定硬度的小腿頂著整個身體的壓力,骨骼就容易出現變形的情況。尤其是小腿骨,長期處于重力的負荷狀態易出現O型腿或X型腿。這樣的狀態如果確立,一生將難以修復。另外,小寶寶走得早或晚和智力、體質并無直接聯系。由此看來,太早強迫孩子學步并非良策,也不智慧。
孩子什么時間學步好呢?可馨育兒說馨媽建議,一般在寶寶1周歲后學步為佳。
二、寶寶學步正確攙扶
孩子蹣跚學步期間,父母要使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攙扶,規避出現無必要的傷害。10多個月大的孩子,其橈骨并沒有發育成熟,肘關節囊和韌帶也較寬松,在雙腿還無法支撐身體全部重量的期間,大人只用力達拉寶寶的小手,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寶寶骨骼脫臼,這種現象在醫學上也稱作“小兒橈骨頭半脫位”。也稱“牽拉肘”、
所以,你在了解了可馨育兒說講解的上述育兒信息后,你在故事咿呀學步的小兒時,正常的的做法是:使用你的雙手分別扶住寶寶的左右腋窩,讓寶寶雙腳踏在你的腳背之上,跟著自己的步伐慢慢學習邁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一定時期的鍛煉以后,大人扶著孩子的肘部,再讓孩子踩在地上,緩步前行。
如果孩子出現跌倒或晃悠時,父母千萬不要過猛拉寶寶的手,正確的做法是,用雙手托住寶寶的身體或輕撫手腕上部,避免牽拉寶寶肘關節導致達拉傷。
3點必須重視
小兒肘關節脫臼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但并不易被大人察覺,出現這些情況時,父母千萬要引起重視:
1、當拉住寶寶的手或幫忙穿衣袖時,寶寶啼哭不止,并哭喊胳膊疼痛。
2、寶寶前臂無法向后轉動,也不能抬舉或取物。
3、對寶寶肘關節的橈骨頭處進行按壓有疼痛感,局部并沒有明顯畸形和腫脹。
出現上述3點,父母需要盡快帶寶寶去醫院的骨外科進行診治,避免耽誤病情。另外一點,父母千萬要牢記,小寶寶如果發生脫臼,就易引起習慣性脫臼,所以,以后幫帶孩子時,一定要倍加保護,避免脫臼部位受到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