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值標準
每一種狀態之下人體血液中的血糖含量都不同,而為了得到更準確的血糖數值,醫生都會建議在餐后進行血糖測量。對于老年人來說,餐后血糖測量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因為這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必要手段。因此在這個時候來認識到正常人在吃完飯之后的血糖標準值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餐后血糖一般是指早、中、晚餐后2小時測定的血糖。餐后血糖代表葡萄糖負荷后的血糖水平,一般通用早餐后2小時血糖測定。餐后血糖是早期診斷糖尿病的重要指標,也對預防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有重要作用。通常餐后血糖水平比空腹血糖水平要高,當餐后血糖超過11.1mmol/L時,可引起多種并發癥,如腎臟病變、心腦血管病變、四肢麻木等。
1.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干預,降低糖尿病發病率。空腹血糖值正常時,但是餐后血糖卻介于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間,被稱作耐糖量受損,此時如果不進行干預,部分患者就會發展成2型糖尿病患者。所以,提高對餐后血糖的重視,能夠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
2. 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早期診斷。糖尿病早期,空腹血糖通常比較正常,進餐之后血糖會迅速上升,對胰島素的需求量增加,此時患者體內的胰島儲備功能會降低,胰島素分泌量降低,餐后血糖就會偏高。通常情況下,餐后血糖為2型糖尿病發病前最早出現的臨床表現,檢查餐后血糖能夠更早地診斷出糖尿病。
3.可以更好地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受損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和餐后血糖水平有關,國際上的很多研究都表明,餐后血糖可以更好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同時較大程度地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概率。
4. 餐后血糖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重要誘因。研究表明,糖尿病心肌梗死的病死率、發病率和餐后血糖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還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早期死亡率隨著餐后血糖的上升而增高,而和空腹血糖的相關性不大。這些研究都說明餐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之間有著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