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熬夜傷身?一文get養生熬夜法,麻麻再也不用擔心我睡不夠啦!

我們都知道“早睡身體好”,然而事實卻總是那么的不盡如人意。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工作加班,出差忙碌以及娛樂熬夜的生活方式,睡眠這一人體的基本生理需求在盡情地縮水。

既往半個世紀的睡眠方面研究中,睡眠不足對大腦認知功能的負面影響得到了廣泛重視。

睡眠不足對個體注意力、工作記憶、決策、任務切換等認知功能具有損傷作用。而睡眠不足對情緒系統的影響直到近些年才引起研究者們的關注,事實上,情緒受到的影響比認知功能更顯著[1]。

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是三位學者,他們三人發現了生物晝夜節律的控制分子機制,解釋了植物、動物和人類如何適應其生物節律,使自身與地球自轉同步而獲得表彰,這一發現于睡眠而言,相當于對人類提出一個健康忠告——不要熬夜[2]。

盡管各個數據都指向睡眠不足的慢性危害,當代社會青年依舊抱著娛樂心態,調侃著敷最貴的面膜,熬最長的夜,甚至建起了“修仙群”。

且不說這熬夜現象背后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越來越迷戀與夜晚爭奪時間的快感。

與常人不同,像達芬奇這樣的天才就沒有這樣的煩惱。

身兼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生物學家等眾多頭銜,終其一生,取得了令人驚奇的眾多發明成就和創造。就這樣一個被眾多人奉為“神人”的天才,每天只睡兩小時左右——每4小時睡15-20分鐘,余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后來人們將這種睡眠方法稱為達芬奇睡眠法,并有不少人爭先效仿,試圖借此縮短睡眠時間,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工作學習,不幸的是均以失敗告終[3]。

按照科學家的解釋,達芬奇這種睡眠方式屬于多相睡眠,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習慣于單相睡眠,即一段較完整的睡眠時間,所以一般人的大腦根本無法適應這種生活方式,反而會擾亂人體正常的生物節律,增加緊張和焦慮感,降低免疫力,對學習、工作能力和創造力的提高沒有任何幫助。

不是每個人都是達芬奇這樣的曠世奇才,這或多或少讓我們受挫,不過近日,來自哈佛醫學院和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4]:

對睡眠時間較短的年輕人來說,熬夜可能比早起更好

研究人員對52名年齡在20到30歲之間的健康成年人進行了測試。在一個睡眠實驗室里,連續兩個晚上讓參與者有8個小時的睡眠,繼而將參與者分為兩隊,在接下來的三個晚上堅持兩種不同的4小時睡眠時間表。早睡方案中,參與者從晚上11點睡到凌晨3點,而在晚睡方案中,參與者從凌晨3點睡到早上7點。

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多導睡眠圖來記錄參與者在清醒和睡眠期間的電生理,并收集主觀和神經行為數據。

多導睡眠圖,來源:網絡

結果顯示,接受早睡方案的參與者感覺更糟,明顯感到更孤獨,更煩惱,在精神運動警覺任務上的表現也明顯變差。這個研究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睡眠不足對情緒健康以及警覺性的潛在影響。

以往研究認為,快速動眼睡眠的改變或異常與白天的情緒狀態密切相關,神經影像學研究證實在REMS時期,大腦情緒回路的活動顯著增強。因此,有研究者提出REMS在大腦的情緒加工中扮演著情緒調節的角色,可以促進個體出現積極情緒,他們推測REMS為改善消極的情緒體驗提供了最佳的生物學環境。一般來說,后半夜的REMS更多,然而在該實驗中兩組參與者的PSG數據并沒有差異,說明兩組參與者的快速動眼睡眠次數是相似的,考慮到他們在情緒認知方面的顯著差異,研究者提出快速動眼睡眠的發生時間可能和發生數量一樣重要。

這么看來,對需要加班加點的人們來說,熬夜確是為了更高效的工作,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當下,熬夜似乎“理所應當”,如果僅用4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能維持正常的工作生活,何樂而不為?

然而人類這種“美好”的幻想仍然需要很多研究努力,科技發展日息瞬變,或許將來某天人們真能找到這樣一種方法來控制睡眠,“名正言順”地熬夜。希望那時人類有更多選擇的權利,而不是被剝削壓榨,因為,黑夜給我們的本是自由。

對于當下沉迷于熬夜無法自拔的年輕人,如果不是特殊情況,還是要注意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時間啊。

參考文獻:

[1]李自強.睡眠剝奪對個體情緒刺激注意分配以及評估的影響研究[D].第二軍醫大學,2017

[2]田甜.拒絕熬夜[J].金秋,2019(10):51-52.

[3]科普達·芬奇睡眠法靠譜兒嗎?[J].作文通訊(初中版),2018,(11)

[4]Better to Stay Up Late Than Turn In Early? - Medscape - Jun 17, 2019.


↑點擊去參與測試 拜拜粗腰肥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