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小夥被逼婚5年患上“被催婚焦急綜合症”

原標題:昆明30歲小夥被逼婚5年 患上“被催婚焦急綜合症”

A

家人聚餐變相親會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佈《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 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 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 大, 被逼婚率高達86%, 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 在“全國青年被逼婚率”的排行榜中, 雲南雖未上榜, 但今年春節, 昆明也不少單身青年經歷了逼婚與反逼 婚的拉鋸戰, 你被逼婚了嗎?

26歲的王雲(化名)是一個剛畢業兩年多的昆明單身男青年。 經過兩年的打拼, 王雲的工作算是穩定下來了,

但因工作忙, 他一直沒談戀愛。

可26歲的年齡在父母和親戚的眼裡, 也到了該談婚論嫁的時候了。 “對於逼婚的事情, 比起父母, 家裡的親戚催得更緊。 ”王雲有些無奈地調侃著。

春節, 讓頭一次經歷相親的王雲見識到了被逼婚的“鴨梨山大”。 除夕夜, 一家人吃年夜飯, 少不了親朋好友的一場“圍攻”, “找到女朋友了嗎?”“什麼時候找呀?”“年紀也不小了, 該找個女朋友啦!”對於這些常規逼婚說法, 王雲覺得還能應付自如。

可大年初一, 王雲和父母到舅媽家去走親戚, 著急的舅媽竟然給王雲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相親。 原來, 舅媽覺得兒媳朋友的妹妹是個不錯姑娘, 年齡、 學歷、家庭背景都合適王雲, 於是就趁這次過年吃飯的機會, 把她和家人也一起喊來,

想讓雙方認識一下。 “雖然我能理解家人的良苦用心, 但這實在是吃得太尷尬 了。 ”

B

為向家人交差 大年初三初四相親3次

“春節回家過年本是想放鬆心情, 可沒想到我也趕上了一輪逼婚潮。 ”30歲趙明(化名)是昆明一家媒體單位的職工。 大學畢業後, 趙明一直留在昆明工作。

老家麗江那邊結婚都比較早, 平日裡父母就已經總是催著趙明找對象, 這一到春節, 催促結婚更成了頭等大事。 “親戚總會問‘什麼時候喝你的喜酒?’”又說“誰誰誰都已經結婚了。 ”

“我能理解父母的焦慮, 但各種各樣的逼婚還是讓人受不了。 ”為了完成終身大事也好向家人交差, 大年初三、初四, 趙明參加了朋友和妹妹安排的3場相親。 但因為各種原因,

雖然經歷了3場相親, 趙明仍然沒能解決自己的個人問題。

C

“你看別人家孩子都結婚了, 多好啊!”

春節假期, 陸洋(化名)爸媽再次像往常一樣跟他說起婚姻大事。

對於今年快30歲的陸洋來說, 從25歲開始, 每年回家過年都是處在“病態”之中。 父母、姑媽、嬸嬸、侄女對於他結婚的事兒都是“逢遇必究”。 眼看他就快步入“大齡單身男青年”行列, 其父母瞅準時機將“逼婚”安排上了日程。

初五晚上, 陸洋見了幾個朋友, 朋友聽他一晚上的“牢騷”後總結說, 他患上“被催婚焦急綜合症”, 一到春節就犯。

犯病的時候症狀大致為:一坐上春節回家的車就開始心驚膽戰, 到家就把自己鎖在房裡不肯出來, 拜年的時候死活不肯去見各路親戚, 被逼著相親在現場如坐針 氈;最怕的一個問題就是“陸洋啊,

年紀也不小了, 女朋友什麼時候帶回家啊?”最怕的親戚便是見面就提自己家兒子女兒結了婚後生活得多幸福。

回家過年被逼婚的事兒並非是個例, 父母覺得跟大家保持一致才是正常的, 而正常的才是幸福的。 其實, 正常的未必就是幸福的, 幸福也未必一定要和大家一樣才行, 求同存異不也挺好嗎?可為什麼父母還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女兒趕快結婚呢?

陸洋的爸媽也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們並非是閑得慌, 逼兒子早日成家只不過是希望他能早點找到可以照顧自己的另一半, 我們日漸老去, 終歸是陪伴不了他一輩子。 ”

25歲開始回家過年都處於“病態”(都市時報 記者林舒佳 李垚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