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孩子腹瀉的分類和原因

導語:3歲以下的嬰幼兒非常容易患腹瀉, 因為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 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較少, 消化酶活力較差, 不能適應所進食物的質和量的變化。

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口奶應該是母乳。 這不但是因為母乳保留了人類生命發展早期所需要的全部營養成分, 是其它任何哺乳類動物的乳汁無法比擬的。 而且母乳餵養也最安全, 有效的降低了發生過敏疾患的風險。 但是總有一少部分媽媽因為自身疾病或者其它的原因不能母乳餵養或者不能堅持母乳餵養而改為人工餵養或混合餵養。 如果添加配方奶後個別的孩子發生了腹瀉, 就需要認真的分析產生腹瀉的原因, 以便更好的指導孩子以後的餵養。

3歲以下的嬰幼兒非常容易患腹瀉, 因為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 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較少, 消化酶活力較差, 不能適應所進食物的質和量的變化。

而且也是人的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 因此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 消化道處於高負荷狀態, 很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 而且嬰兒胃酸酸度低, 排空快, 因此不能有效的阻止進入胃中的病原體。 嬰幼兒免疫機制不健全, 胃腸道的分泌型lgA水準低, 腸道的正常菌群未建立, 家長濫用抗生素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在護理孩子的過程中不注意衛生, 因此很容易引起腸道感染而至腹瀉。



腹瀉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

感染性腹瀉可以通過發病季節、接觸史、餵養史以及化驗室的檢查很快查明, 遵照醫囑進行治療就可以了。

非感染性腹瀉發生的原因

但是非感染性腹瀉發生的原因就比較複雜:因為餵養不當和過早添加輔食引起的食餌性腹瀉、對牛奶蛋白或某些食物過敏或不耐受、或者氣溫變化受涼所致、小嬰兒頻繁調換不同品牌奶粉餵養、其它疾病併發的症狀性腹瀉、環境改變攪亂了原來的生活規律造成的。

1、食餌性腹瀉:

過早的添加輔食, 例如, 雞蛋、穀類等。

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嬰兒6個月以後再添加輔食。 因為人類的腸粘膜屏障包括它的物理性保護機制(胃酸、粘液、蛋白水解酶、腸蠕動和粘膜表皮)以及腸淋巴組織、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細胞免疫的免疫性保護機制, 要到嬰兒6個月時才能發育完善;而且消化酶系統也發育不成熟。

過早的添加輔食, 孩子不能很好消化;而且添加的食物的性狀也不適應該年齡段的孩子食用;在短時期內頻繁大量添加新的食品, 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 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 造成孩子腹瀉;過食生冷、食物雜亂, 進食無規律。

對於1歲以內的嬰兒引起腹瀉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是家長頻繁的調換不同品牌的配方奶粉餵養。 國家規定了配方奶中必須強化的營養素品種,

但在每種營養素的添加量上只規定了一個允許值範圍, 因此每個配方奶生產廠家根據國家的規定, 結合自己的生產工藝、成本和市場的需求制定了自己的產品的配方。 同時有的廠家以母乳為藍本, 經過研發也添加了一些國家還沒有規定, 但母乳中存在的、對嬰幼兒生長發育非常有益的營養物質。 並且每個廠家根據嬰幼兒不同的發育階段的特點研製和生產了一系列的配方奶粉, 因此說每個廠家生產的配方奶與其它廠家是有區別的, 因此頻繁的調換不同品種的配方奶粉, 很容易造成孩子消化道不適應, 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瀉。

尤其現在配方奶粉市場目前競爭十分激烈,

一些人出於某種目的在網路等媒體上散佈一些不負責任言論, 誤導一些不明真相的家長, 也不顧小嬰兒換奶粉需要循序漸進逐漸替換的原測, 馬上給自己的孩子換另一種品牌的奶粉, 結果造成孩子胃腸道不適應, 引起腹瀉。

2、氣候變化: 天氣突然變冷, 腹部受涼腸蠕動加快;暑天氣溫高, 濕度大, 可影響胃腸功能, 降低消化液分泌, 消化酶活力降低, 也會引起腹瀉。

3、症狀性腹瀉: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腸道外感染時, 因發熱及毒素作用而使消化功能紊亂導致腹瀉。



4、過敏性腹瀉:嬰兒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中,腸道的通透性較大,一直持續到3~4個月時。加上消化蛋白質的酶系統也發育不成熟,造成進入體內的蛋白質未充分分解即吸收入血,引起胃腸道過敏反應。小嬰兒又缺乏分佈於腸粘膜表面的保護性抗體——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此類抗體可使腸道細菌在粘膜表面造成炎症,這樣便加速了腸粘膜對異種蛋白吸收,誘發胃腸道過敏反應,造成腹瀉。一小口食品中的抗原量可能是母乳中同種抗原的1000倍。

過早添加輔食或者進食配方奶都有可能發生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可分為速髮型和遲髮型食物過敏反應兩種。速髮型通常發生在進食含有過敏原的食物之後2小時內,症狀一般較重。遲髮型一般發生在進食後數小時或者數天后,症狀相對較輕。

牛奶蛋白過敏者除了出現腹瀉、腹痛、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外、還可以引起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嚴重危及生命的表現。對牛奶過敏的人還可能引起交叉性過敏反應:對羊奶、動物皮毛、肉、豆類與蛋類也可能過敏。因此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診斷清楚,根據醫生的意見再決定選用何種基質的配方奶粉。牛奶過敏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尤其對於有過敏傾向家族史的孩子。

有的媽媽可能不解,說:“我的孩子曾經吃過××奶粉不過敏,怎麼這次吃了你們的奶粉卻過敏了?”其實,恰恰因為第一次吃了××以牛奶為基質的配方奶粉。其中的牛奶蛋白作為過敏原和機體接觸過一定時間後,產生相對應的抗體IgE,機體處於致敏狀態。致敏期的時間可長可短,這段時間內沒有臨床症狀,當再次接觸過敏原(即牛奶蛋白)後,方可發生過敏反應。所以說,往往第一次接觸到的物質不會過敏,反復的接觸後,可出現過敏性症狀。反復接觸後,症狀一般會逐漸加重。牛奶中含有多種蛋白質,其中5種具有過敏原性,以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過敏原性最強。所以有的配方奶生產企業現已增加了配方奶中α-乳清蛋白的含量(達到18%,母乳中含有29%,一般配方奶為6%,牛奶為3%),降低了β-乳球蛋白的含量(母乳中沒有β-乳球蛋白),就會減少過敏的風險。

5、糖原性腹瀉:有少數的孩子由於小腸黏膜缺乏特異性雙糖酶,使得食物中雙糖不能充分被水解為單糖影響其吸收,在腸內形成高滲物質,引起滲透性腹瀉。多見的是乳糖酶缺乏引起而引起腹瀉。乳糖酶缺乏包括,原發性乳糖缺乏和繼發性乳糖缺乏。

原發性乳糖缺乏除了先天性乳糖酶缺失外,還包括由於生理性缺乏引起的發育性乳糖缺乏和遲發性乳糖不耐受。發育性乳糖不耐受是因為胎兒乳糖酶在足月時才發育充足,所以早產兒因為乳糖酶缺乏且乳糖酶活力低下,吃進去的乳糖不能被消化,而發生腹瀉。

遲發性乳糖酶缺乏,一般嬰兒哺乳期小腸黏膜上的乳糖酶充足,3~5歲逐漸下降,部分兒童可引起乳糖酶缺乏或乳糖酶不耐受,東方人發病率高。

繼發性乳糖缺乏引起的腹瀉多是因為急性腸炎小腸黏膜受損,存在於小腸黏膜頂端的乳糖酶最易受累,且恢復的慢,當進食含有乳糖的配方奶、母乳或者食物時,出現不耐受,多表現為水樣便腹瀉,糞便含有泡沫,具有酸臭味。腹瀉嚴重可以引起脫水酸中毒。一般急性腸炎在急性期大約有60~70%有乳糖酶缺乏。大約在急性腸炎痊癒後2~3周乳糖酶功能才逐步恢復。

需要提醒注意:當孩子進食配方奶後引起腹瀉,必須要分析原因:不能簡單判斷是牛奶蛋白過敏還是食物不耐受,雖然牛奶蛋白過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會出現腹痛、腹脹、腹瀉等相似的症狀,但是牛奶過敏和對牛奶不耐受,在醫學上是不同的兩個概念。“牛奶不耐受”主要是指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症與牛奶過敏的發病機制不同:牛奶過敏反應是人體對食物抗原產生的過敏反應,與免疫系統的反應有關。乳糖不耐受是因為腸黏膜上乳糖酶缺乏或缺失,人體便無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所引起的。目前一些醫院都做相關的化驗,建議去醫院進行鑒別,指導孩子今後的餵養。


4、過敏性腹瀉:嬰兒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中,腸道的通透性較大,一直持續到3~4個月時。加上消化蛋白質的酶系統也發育不成熟,造成進入體內的蛋白質未充分分解即吸收入血,引起胃腸道過敏反應。小嬰兒又缺乏分佈於腸粘膜表面的保護性抗體——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此類抗體可使腸道細菌在粘膜表面造成炎症,這樣便加速了腸粘膜對異種蛋白吸收,誘發胃腸道過敏反應,造成腹瀉。一小口食品中的抗原量可能是母乳中同種抗原的1000倍。

過早添加輔食或者進食配方奶都有可能發生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可分為速髮型和遲髮型食物過敏反應兩種。速髮型通常發生在進食含有過敏原的食物之後2小時內,症狀一般較重。遲髮型一般發生在進食後數小時或者數天后,症狀相對較輕。

牛奶蛋白過敏者除了出現腹瀉、腹痛、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外、還可以引起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嚴重危及生命的表現。對牛奶過敏的人還可能引起交叉性過敏反應:對羊奶、動物皮毛、肉、豆類與蛋類也可能過敏。因此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診斷清楚,根據醫生的意見再決定選用何種基質的配方奶粉。牛奶過敏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尤其對於有過敏傾向家族史的孩子。

有的媽媽可能不解,說:“我的孩子曾經吃過××奶粉不過敏,怎麼這次吃了你們的奶粉卻過敏了?”其實,恰恰因為第一次吃了××以牛奶為基質的配方奶粉。其中的牛奶蛋白作為過敏原和機體接觸過一定時間後,產生相對應的抗體IgE,機體處於致敏狀態。致敏期的時間可長可短,這段時間內沒有臨床症狀,當再次接觸過敏原(即牛奶蛋白)後,方可發生過敏反應。所以說,往往第一次接觸到的物質不會過敏,反復的接觸後,可出現過敏性症狀。反復接觸後,症狀一般會逐漸加重。牛奶中含有多種蛋白質,其中5種具有過敏原性,以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過敏原性最強。所以有的配方奶生產企業現已增加了配方奶中α-乳清蛋白的含量(達到18%,母乳中含有29%,一般配方奶為6%,牛奶為3%),降低了β-乳球蛋白的含量(母乳中沒有β-乳球蛋白),就會減少過敏的風險。

5、糖原性腹瀉:有少數的孩子由於小腸黏膜缺乏特異性雙糖酶,使得食物中雙糖不能充分被水解為單糖影響其吸收,在腸內形成高滲物質,引起滲透性腹瀉。多見的是乳糖酶缺乏引起而引起腹瀉。乳糖酶缺乏包括,原發性乳糖缺乏和繼發性乳糖缺乏。

原發性乳糖缺乏除了先天性乳糖酶缺失外,還包括由於生理性缺乏引起的發育性乳糖缺乏和遲發性乳糖不耐受。發育性乳糖不耐受是因為胎兒乳糖酶在足月時才發育充足,所以早產兒因為乳糖酶缺乏且乳糖酶活力低下,吃進去的乳糖不能被消化,而發生腹瀉。

遲發性乳糖酶缺乏,一般嬰兒哺乳期小腸黏膜上的乳糖酶充足,3~5歲逐漸下降,部分兒童可引起乳糖酶缺乏或乳糖酶不耐受,東方人發病率高。

繼發性乳糖缺乏引起的腹瀉多是因為急性腸炎小腸黏膜受損,存在於小腸黏膜頂端的乳糖酶最易受累,且恢復的慢,當進食含有乳糖的配方奶、母乳或者食物時,出現不耐受,多表現為水樣便腹瀉,糞便含有泡沫,具有酸臭味。腹瀉嚴重可以引起脫水酸中毒。一般急性腸炎在急性期大約有60~70%有乳糖酶缺乏。大約在急性腸炎痊癒後2~3周乳糖酶功能才逐步恢復。

需要提醒注意:當孩子進食配方奶後引起腹瀉,必須要分析原因:不能簡單判斷是牛奶蛋白過敏還是食物不耐受,雖然牛奶蛋白過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會出現腹痛、腹脹、腹瀉等相似的症狀,但是牛奶過敏和對牛奶不耐受,在醫學上是不同的兩個概念。“牛奶不耐受”主要是指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症與牛奶過敏的發病機制不同:牛奶過敏反應是人體對食物抗原產生的過敏反應,與免疫系統的反應有關。乳糖不耐受是因為腸黏膜上乳糖酶缺乏或缺失,人體便無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所引起的。目前一些醫院都做相關的化驗,建議去醫院進行鑒別,指導孩子今後的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