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魚刺扎傷何以嚴重至住院
據新華社日前報道, 武昌的許女士被魚刺扎傷出現發高燒、傷口腫痛等癥狀, 后被收入骨科病房住院。 經過一周的抗感染治療, 許女士的病情才得以好轉。
許多人都被魚刺扎過, 許女士怎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后果?原來, 醫生診斷其病因是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 因被帶“類丹毒”菌的魚刺扎傷所致。 而這種細菌不只存在于魚身上, 還有雞、蝦、蟹、豬等動物的身上。
年節期間, 為聚餐忙碌的人一定要注意健康防護, 在處理禽肉時不小心被扎傷并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 應第一時間到醫院進行治療。
處理魚蟹被扎傷可致感染
近期, 媒體報道了不少由于切魚、肉誤傷導致感染類丹毒的事件。
21歲的李先生洗魚時右手小指被魚刺刺傷, 次日傷處疼痛, 右手背出現紅斑灼痛;55歲的張女士在剝離生的鐵線蟹時不慎被蜇傷, 自覺刺痛。 次日發現右手中指遠端指節指腹紅腫, 并波及右手中指第二指節, 脹痛明顯。 這兩個病例都被醫生診斷為類丹毒感染, 予青霉素治療1周后痊愈。
究竟什么是類丹毒?類丹毒是豬丹毒桿菌, 是一種微嗜氧菌, 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很強, 在生肉及腌肉中可生存數月, 需煮沸2-3小時才能被殺死, 主要感染豬、牛、馬、羊、雞、魚、蝦和鴿子等。 感染途徑單一, 皮膚破損處接觸帶菌的魚、肉時發生感染。 這種病的潛伏期為2-7天,
感染嚴重者有生命危險
類丹毒根據臨床癥狀分為三種類型:局限型、彌漫型和敗血癥型。
局限型:最常見, 好發于手指等病菌易侵入部位。 起初為紅斑, 繼而成為局限性紫紅或青紅色斑, 邊緣清楚, 其表面腫脹明顯, 觸之有浸潤感, 紅斑逐漸向周圍擴展, 中央部分消退, 邊緣微隆起而成環狀。 皮損不化膿亦不破潰, 很少伴有水皰或血皰。 局部癥狀輕微, 有時伴陣發性脹痛、灼痛、跳痛或瘙癢。 無全身癥狀或僅有低熱。 一般2-4周可自然痊愈。
彌漫型:比較少見, 皮損形態與局限型相同, 但皮損呈全身性或彌漫性, 炎癥更明顯, 形成環狀或地圖形皮疹,
敗血癥型:罕見, 皮疹以全身出現的紅色盤形紅斑為特點, 常可發生紫癜樣皮疹及出現關節癥狀。 全身反應為發熱、畏寒、全身乏力、患肢酸痛等毒血癥樣表現, 部分患者可伴發心肌炎或急性心內膜炎。 如治療不及時, 患者3個月左右會死亡。
類丹毒并不是疑難病, 臨床上的有效治療方法也很明確。 類丹毒對青霉素極度敏感, 故首選青霉素治療。 局限型損害可用青霉素口服或注射, 連用5-7天。 嚴重感染者應進行足夠劑量的靜脈滴注。 對青霉素過敏者, 可選用四環素、紅霉素、磺胺類藥等。
類丹毒不一定是“單打獨斗”
類丹毒感染是可以預防的。 人感染類丹毒主要是由于接觸了帶菌的豬肉或魚類, 所以相關從業人員和經常在廚房忙碌的人要尤其注意。 專家建議, 在殺雞宰魚、清洗蝦蟹等海鮮時要小心, 最好戴上手套防護。
醫生提醒, 魚刺和魚鰭上帶有非常多的細菌、病毒和微生物, 比如, 豬丹毒桿菌、鏈球菌、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傳染性胰腺壞死病毒、弧菌等。 各種刺傷同時也會將人皮膚上的細菌帶入組織深處, 比如, 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而無論是哪種微生物所引起的炎癥反應, 嚴重者均有生命危險。
生活中難免會碰到小的刺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