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褥瘡的治療

文章導讀

可能很多人並沒有聽說過褥瘡是什麼疾病, 我們聽說過痔瘡, 暗瘡, 痤瘡, 就是沒有聽說過褥瘡。 其實褥瘡是一種受到長期的壓迫, 導致血下的血管不能暢通而引發的皮下水腫或者是潰爛的一種情況。 這個疾病在一些辦公室人員或者是司機身上會比較常見, 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都是坐的的。

長時間的坐著也是一種負擔, 因為臀部的血管不能很好的疏通, 這樣就會導致了堵塞的情況出現, 所以很容易患上褥瘡這個疾病。 對於褥瘡的治療還是比較簡單的, 只要大家多瞭解一下就可以了。

一、西醫

1.使用枕橋是解除骨隆突受壓既簡單而便宜的有效方法。 枕位正確適中, 在床面上支撐病人時使病人的骨隆突與床面之間有空隙, 其技術優點不但有效, 而且花費極低。 患者易於承受, 家庭及其他人員容易掌握, 並能運用良好, 缺點是費時、費力。

2.因此, 側臥位時最好傾斜30度, 對預防褥瘡較理想。 這種側臥傾斜體位可消除大轉子及骶骨部位的局部壓力, 採用這種體位時, 可在骶骨上、肩胛骨下用枕頭支撐保護病人, 另放一枕頭於兩膝之間。 體位不正確時, 在骶骨及支撐面可考慮伸手協助, 以幫助患者擺正體位。

3.必須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進行全身綜合治療及局部受壓組織的保護治療。 採取定時翻身、補充營養、防止機體分解大於合成, 使用保護用具等方法進行綜合處理才能收到比較理想的康復療效。

4.患者都應保持高蛋白飲食, 以促進傷口癒合, 異常傷口癒合的表現為傷口分離。 脊髓損傷患者的傷口往往延遲癒合, 而正常充血反應性傷口不發生延遲癒合,

傷口感染的常見體征有疼痛、傷口發熱, 但截癱病人無知覺, 肌痙攣或寒顫增加者常見於膿毒血症。

1、治療

治療褥瘡應該及早開始, 原則是解除患處壓迫, 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加強創面處理。 一度褥瘡應定時按摩、變換體位元, 局部酒精塗擦或紅外線照射, 若炎症顯著, 可用0.5%的新黴素溶液濕敷。 二度褥瘡可外塗抗生素軟膏後覆以無菌紗布。 三度褥瘡應進行清創處理, 潰瘍小者可外用0.5%硝酸銀濕敷, 以去除感染。 同時可外用促進肉芽組織形成的藥物。 潰瘍大而清潔者可採用分層皮片移植, 或覆以全層皮瓣。 對壞疽性潰瘍應去除壞死組織, 充分引流後再做上述處理。 對於創面膿液宜經常培養並做藥敏試驗, 從而指導選擇敏感抗生素外用。

若無全身感染跡象, 一般不需系統使用抗生素。 此外對於重症患者應加強支持療法。

2、預後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二、中醫

1、中醫療法:

治法:益氣通絡, 養血潤膚。

方藥:黃芪15g, 黨參15g, 白芍10g, 雞血藤15g, 當歸10g, 川芎5g, 紅花10g, 丹參15g, 伸筋草15g, 銀花15g, 連翹15g, 陳皮10g。 若肉腐潰膿, 可加白芷、桔梗, 拔毒排膿;若肉腐不脫, 可加炒山甲、炒皂刺。

單方成藥:可服八珍丸、人參養榮丸。

2、局部治療

(1)局部紅腫者, 紫草茸油塗擦, 或紫色消腫膏薄敷。

(2)潰爛初期, 創面表淺者, 外用化毒散軟膏或紫色消腫膏。

(3)形成創面者, 應用中醫化腐生肌法:

①瘡面有壞死者(腐肉), 炎症仍有擴散, 壞死組織與健皮分界不清時, 宜用紫色疽瘡膏、化毒散軟膏各等量, 混勻外敷。

②壞死組織(腐肉)已深達肌肉,

或更深而形成竇道時, 宜用紅血藥撚, 蘸紫色疽瘡膏插入瘡口內, 外用化毒散軟膏加蓋。

③壞死組織與正常皮膚分界清楚, 而且開始脫落時, 宜用紫色疽瘡膏、化毒散軟膏、甘乳膏各等量, 混勻外敷。

④壞死組織已脫落, 瘡面新生肉芽開始生長時, 宜用甘乳膏80g、紫色疽瘡膏20g, 混勻外敷。

⑤新生肉芽生長良好, 瘡面邊緣已有上皮生長時, 宜用珍珠散薄撒瘡面, 再用甘乳膏製成油紗條覆蓋。

⑥用藥期間, 瘡面周圍出現濕疹樣變化時可用祛濕散, 甘草油調敷。

上面就是向大家啊介紹了關於褥瘡的治療方法, 有西醫和中醫, 希望可以説明到有需要的人群。 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 最好不用自己妄下判斷, 因為疾病是需要對症下藥的,

這樣的治療效果才是最好的。 就算要自己進行治療也應該要諮詢醫生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