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

老年人最缺乏“被需要感”

朋友阿德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 他的母親退休前是一家國營廠的科室主任, 家裡家外都是一把手。 前幾年因中風導致偏癱, 需要人照顧。 儘管子女們都很孝順, 照顧母親毫無怨言, 可老人卻整天唉聲歎氣, 甚至言詞中流露出輕生的念頭。

在陪伴母親的過程中, 阿德細心地發現, 讓老人心態轉變的原因是, 覺得自己成為全家人的累贅, 活著沒意義。 這一念頭不斷在腦海中盤旋, 子女越是孝順, 她反倒越生自己的氣。 阿德認為, 讓老人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不太可能, 倒不如利用“希望自己是有價值的”這一點來幫她。

於是, 阿德假裝無意地告訴母親, 自己早上起不了床, 上班總遲到。 從此, 天剛微微亮, 母親就會艱難地爬起來, 一瘸一拐地挪到他門口, 7點準時叫他起床。 阿德還教母親在手機上打字、回復郵件, 時常把自己的工作手機交給她管理, 讓老人做自己的“助理”。 老人越來越覺得, 自己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生命並非全沒了價值, 對自己的身體也慢慢接納了。

這個時代, 年輕人強調自我, 探索自己想要的生活, 老一輩人卻更重視自身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他們年輕時要建設國家、養家糊口, 被工作和家庭需要著。 年輕一代在探尋自我的過程中容易彷徨迷失;老年人當幹不動了、不再被需要時, 就會感到價值缺失, 陷入深深的自責。

我們以往認為, 退休就要好好休息, 老人最好別折騰。 事實上, 人活於世還是需要有些事情做, 有勞有逸才不會感到空虛和無趣。 幫老人找到自己可以去做、喜歡去做的事, 充實起來, 才是找回價值感的途徑。

子女不妨根據老人的愛好, 幫他們報老年大學、找回年輕時的興趣、結識氣味相投的新朋友。 有條件者還可以為父母準備固定的活動室, 讓他們把朋友聚到一起活動。 還可以像阿德那樣, 讓老人有機會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現在, 有相當一部分老人把注意力投入到照顧下一代中, 這並不是長久之策。 一方面, 過度關注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另一方面, 小孩子會逐漸長大, 老人還是可能陷入失落的境地。

因此, 老年人還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人際圈, 有興趣愛好, 在一些相對固定的群體裡更容易找到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