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女性必備常識 怎樣的月經才算是正常(1)

女人, 在生理上存在很多特殊性。 女性成熟突出的標誌就是有“月經”, 因為月經的准期來潮, 證實了“神經—內分泌”功能的完善。 因為女性生理結構的特殊, 從而容易引發較多生殖道的炎症。 所以中醫歸納婦科的特色, 在於經、帶、胎、產。 只有瞭解女性的這些生理特點, 才能有針對性地加強保護女性健康的措施。

人們都瞭解“民以食為天”的道理, 要維持人類生存的頭等大事就是要懂得“吃”。 當然科學、合理的飲食, 對女性朋友應該是更加重要, 因為吃不單是果腹充饑, 更是最好的養護、保健、美顏的有效措施。

月經是什麼?

“月經”是子宮內膜週期性剝脫的過程。 子宮內膜的週期性變化, 受卵巢分泌激素的影響, 而卵巢又受下丘腦—垂體所分泌的激素的控制。

女性規律性的行經, 說明體內“神經—體液調節系統”功能正常, 具體地說就是“下丘腦—垂體—卵巢”(性軸)功能的完整, 同時還證明了子宮內膜發育是良好的。

月經的產生可以分3 個過程。 子宮內膜基底層在卵巢激素作用下, 首先經歷增殖期, 這時卵巢內卵泡成熟, 分泌雌激素, 促使子宮內膜迅速增殖、變厚, 腺體增多, 由直變曲, 間質緻密;然後進入分泌期, 這時因排卵後黃體形成, 黃體分泌雌激素與孕激素, 使子宮內膜進一步增厚, 並有高度的分泌活動, 腺體增大彎曲, 分泌大量黏液, 間質水腫、疏鬆.

漸而轉入月經期, 因卵子未受精而萎縮、退化, 血中雌、孕激素水準迅即下降, 子宮內膜間質水腫消退, 而皺襞緻密, 小動脈因而受壓彎曲, 甚至痙攣, 子宮內膜表面缺血壞死, 在月經來潮前數小時, 血管突然擴張以致破裂, 在內膜層中形成分散的小血腫, 使子宮內膜成片剝脫, 隨血液一起流出, 這樣就形成了“月經”。

其實, 月經來潮時所排出的經血中含有:血液、脫落的子宮內膜小片、宮頸黏液等。 當整個子宮內膜的功能層剝脫後, 基底層就進行修復, 這就是人們肉眼所見的“出血週期”。 與此同時, 卵巢內新的卵泡逐步發育、成熟, 進入下一個月經週期, 如此周而復始地迴圈, 直到絕經才終止。

月經週期幾天算正常?

其實週期恰好30天的並不多,

正常週期是20~36天之間, 形成規律就可以。 如果週期一直是40天, 但並沒有生理及生殖功能的病變, 仍然是正常的月經週期。 月經的週期性變化, 是卵巢週期性變化的反映。 卵巢的變化規律是, 當月經來潮時卵泡已經發育, 直至排卵前, 稱之為“卵泡期”, 此時在雌激素的作用下, 子宮內膜增殖;排卵後卵巢內形成黃體, 黃體分泌孕酮, 在孕激素的作用下, 子宮內膜轉變為“分泌期”, 約需10天左右;

若未妊娠則黃體萎縮, 雌、孕激素逐漸撤退, 月經隨之來潮, 自排卵至月經來潮前, 稱之為“黃體期”。 整個週期性變化的時間, 就形成了月經的週期。 當然時間的長短可因人而異, 還可因時間的不同、環境的變遷而有所變化。 相對來說“黃體期”是較為穩定的,

大約需要14天, 因此月經週期的先後、長短取決於“卵泡期”, 也就是卵泡生長、發育至成熟所需的時間, 而這個時期又最容易受到干擾, 從而促使週期發生變化。

女性在月經期, 由於體內激素水準的波動, 血管張力的變化及盆腔臟器充血等因素, 可以引起焦慮、激動、頭痛, 乳脹大或輕微觸痛, 下腹及腰部脹痛、下墜, 其他還有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輕微下降, 血沉增快等現象。

月經是否正常, 其關鍵在行經有無“規律性”。 每次月經的出血量可能因人、因時而不定, 也與飲食習慣、遺傳、環境有關係, 一般月經的出血期可為3~7天, 平均出血量約60毫升。 經血應是暗紅色, 黏稠而不凝, 有血腥味而不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