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胡蘆巴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嘉祐本草》

【拼音名】Hú Lú Bā

【別名】葫蘆巴(侯寧極《藥譜》), 苦豆(《飲膳正要》), 蘆巴(《本草原始》), 胡巴(《本草求真》), 季豆(《東北藥植志》), 小木夏、香豆子(《新疆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豆科植物胡蘆巴的種子。 秋季種子成熟後採收全草, 打下種子, 除淨雜質, 曬乾。

【原形態】

胡蘆巴, 又名:芸香草(《盛京通志》), 香草、苦草、苦朵菜、香苜蓿。

一年生草本, 高40~50釐米。 莖叢生, 幾光滑或被稀疏柔毛。 3出複葉, 小葉卵狀長卵圓形或寬披針形, 長1.2~3釐米, 寬1~1.5釐米, 近先端有鋸齒, 兩面均有稀疏柔毛, 小葉柄長1~2毫米, 總柄長6~12毫米;托葉與葉柄連合, 狹卵形, 先端急尖。 花無梗, 1~2朵腋生:萼筒狀, 萼齒5, 披針形, 比花冠短-半, 外被長柔毛;花冠蝶形, 初為白色, 後漸變淡黃色, 基部微帶紫暈, 旗瓣長圓形, 先端具缺刻, 基部尖楔形, 龍骨瓣偏匙形, 長僅旗瓣的1/3, 翼瓣耳形, 雄蕊10, 2體;子房無柄, 柱頭頂生。 莢果細長圓筒狀, 長6~11釐米, 寬0.5釐米左右, 被柔毛,

並具網脈, 先端有長尖。 種子棕色, 長約4毫米。 花期4~6月。 果期7~8月。

【生境分佈】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以及新疆等地有栽培。 主產河南、安徽、四川等地;雲南、陝西和東北等地亦產。

【性狀】種子略呈斜方形或矩形, 長3~4毫米, 寬2~3毫米, 厚約2毫米。 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 平滑。 兩面各具一條深斜溝, 兩條斜溝相接處可見種臍與珠孔。 質堅硬, 不易破碎。 種皮薄, 縱切面可見內有一圈胚乳, 用水浸後胚乳呈粘液狀, 子葉略不對稱, 呈淡黃色, 胚根彎曲, 肥大而長。 橫切面胚乳占面積較大, 子葉2片, 呈長圓形, 一端有圓形的胚根。 氣微, 粉碎時有特異的香氣, 味淡微苦。 以個大、飽滿、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

種子含龍膽寧堿、番木瓜堿、膽鹼、胡蘆巴堿等生物鹼,

皂甙元主要是薯蕷皂甙元、雅姆皂甙元和少量芰脫皂甙元、痕量替告皂甙元。 尚分離出牡荊素、牡荊素-7-葡萄糖甙、葒草素或異葒草素的阿拉伯糖甙、黃酮的葡萄糖鼠李糖二糖甙, 槲皮素、木犀草素等黃酮類。

種子的一般組成為:水分10.30%、灰分3.15%、脂肪7.61%、總蛋白16.97%、總糖3.68%、纖維素6.4%、半纖維素11.98%。 脂肪油中固體脂肪酸92.9%、揮發性脂肪酸1.5%、不皂化成分0.9%;卵磷脂6.25%、植物甾醇0.5露。 脂肪酸中主要是亞油酸和棕櫚酸, 並有少量油酸及亞麻酸。 蛋白質中核蛋白55%。 總糖中主要是半乳糖配甘露聚糖, 還含維生素B1-320微克%。

葉含抗壞血酸約43毫克%。 全草還富含鈣、鐵、胡蘿蔔素等。

【藥理作用】胡蘆巴堿一般認為無藥理作用;但也有人報告它在神經肌肉標本上,

能降低神經的時值, 對肌肉的時值則為先降低後增加。 種子的油中有催乳成分, 此成分不含碘、氮、硫, 無任何性激素樣作用, 去油後的種子含50%的不易消化的粘膠, 故有某些致瀉作用。 種子還有輕度的驅腸線蟲作用。

【炮製】

胡蘆巴:揀去雜質;用水洗淨, 曬乾。 鹽炒胡蘆巴:取淨胡蘆巴加鹽水噴灑拌勻, 稍悶, 微炒至發響, 呈黃色, 取出放涼。 (每胡蘆巴100斤, 用食鹽2.5斤, 適量清水化開)

【性味】

苦, 溫。

①《珍珠囊》:苦。

②《飲膳正要》:味苦, 溫, 無毒。

③《玉楸藥解》:味苦辛, 氣溫。

【歸經】

入腎、肝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腎、膀胱二經。

②《玉楸藥解》:入足陽明胃、足少陰腎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④《本草便讀》: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

補腎陽, 祛寒濕。 治寒疝, 腹脅脹滿, 寒濕腳氣,

腎虛腰酸, 陽痿。

①《嘉祐本草》:主元髒虛冷氣。 得附子、硫黃, 治腎虛冷, 腹脅脹滿, 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 治膀胱氣。

②《綱目》:治冷氣疝瘕, 寒濕腳氣;益右腎, 暖丹田。

③《國藥的藥理學》:為滋養強精藥, 用子陰痿、遺精及早洩。

④《四川中藥志》:治寒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3錢;或入丸、散。

【注意】

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品匯精要》:妊婦勿服。

②《本草匯言》:腎臟有鬱火內熱者, 宜斟酌。

③《本草從新》:相火熾盛, 陰血虧少者禁之。

【貯藏】置乾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