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止痛藥長期服用需小心

原標題:止痛藥長期服用需小心

日常生活中, 不少人身上某處關節一疼, 就到藥店買止痛藥吃。 有些人吃上藥關節就不疼了, 但一停藥就不行, 於是養成長期吃止痛藥的習慣, 這樣是否可行呢?

老百姓平常所說的“止痛藥”多是指“非甾體類抗炎藥”, 這是目前應用最廣、可快速緩解疼痛症狀的一類藥。 這類藥多為OTC藥, 即不需要醫生的處方就可在藥店自行購買, 這就容易帶來藥物濫用的問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劉栩奉勸公眾,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 一定要先找醫生確定診斷後,

再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合理用藥。

“臨床上, 有很大一部分關節疼痛的風濕病患者可以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來止痛, 如骨關節炎、痛風等, 但關鍵問題是, 關節疼痛的患者不能未經專科醫生的確診就自行服藥。 ”劉栩強調, 像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很多風濕病也常以關節腫痛為首發症狀, 而這些疾病引起的關節疼痛通常不能單純靠非甾體類抗炎藥解決。 因為這類藥並不能去除炎症的病因, 也不改變疾病的病程, 撤藥後疼痛等症狀可再次加重, 往往需要聯合應用慢作用抗風濕藥才能控制。

劉栩指出, 短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風險並不大, 如果真的需要服用, 不必因噎廢食,

可以放心服用。 如臨床很常見的骨關節炎, 在急性發作時可以連續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1~2周, 待症狀好轉後及時停藥即可, 不必過多擔心藥物的副作用。

但劉栩同時提醒, 風濕病患者應儘量避免長期用非甾體類抗炎藥, 如果病情發展, 需要長時間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話, 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長期用此類藥時, 常見的副作用有引起胃腸道刺激, 甚至引起消化道潰瘍、出血。 在一些需要長年用藥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 就發現引起腸道潰瘍。 因此, 非甾體類抗炎藥應在飯後服用, 以儘量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 並避免飲酒。 必要時, 還可給予胃黏膜保護措施。 尤其是同時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或少量激素的老年患者,

由於其胃腸道風險明顯增加, 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前需要醫生進行相關風險評估, 如胃鏡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查等, 並給予保護胃黏膜的藥物。

2.有些敏感的患者即使服用很少劑量的非甾體類抗炎藥, 也會出現肝功能異常。 因此, 服用這類藥時要定期隨訪, 化驗檢查肝功能, 一般酌情每2周或1個月檢查一次。

由於非甾體類抗炎藥可減少腎臟的血流, 或者影響腎臟的腎小管間質, 進而影響腎功能, 導致血清肌酐一過性升高, 這種情況尤其在慢性腎病患者或老年人群中容易出現, 因此長期服藥的患者也需要定期隨訪。

3.研究發現, 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可能引起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 其中, 選擇性環氧化酶-2(COX-2)抑制劑這一類藥並不一定就比其他類的非甾體類抗炎藥風險更高,

但患者如果已有心腦血管疾病, 就需要諮詢醫生, 謹慎選擇非甾體類抗炎藥的種類, 不要自行到藥店購買使用。

4.非甾體類抗炎藥的另一個常見副作用是過敏反應, 如有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後出現哮喘, 患者用藥前醫生應詳細詢問既往藥物過敏的情況。

劉栩最後強調, 在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時, 應強調種類和劑量的個體化, 一般選擇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足量治療, 應避免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此類藥。

相關連結

目前市場上可見多種非甾類抗風濕藥物, 按其化學結構的不同而分為以下六類:

(1)水楊酸類如阿司匹林等;

(2)吲哚乙酸類如吲哚美辛(消炎痛)、舒林酸等;

(3)丙酸類如布洛芬等;

(4)滅酸類如雙氯芬酸等;

(5)昔康類如炎痛昔康、美洛昔康等;

(6)吡唑酮類如萘丁美酮等。

以上是常見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的分類。 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化學成分相同的非甾體類抗炎藥或因不同廠家出品, 或採用了新的工藝、新的劑型, 因而在市場上有不同的商品名, 在選擇時應加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