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出汗異常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按出汗部位分

頭汗過多

若暴飲暴食後出現頭面部多汗, 同時覺得上腹脹滿、口渴、不欲飲食, 多為積食, 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 也可吃點消化藥;若伴隨肢體沉重無力, 胃脹不適, 身體發熱, 舌苔厚而黃膩, 是脾胃有濕熱的表現, 飲食宜清淡。

孩子睡眠時出現輕微頭汗屬正常現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髮稀少等表現, 要及時診治。 此外, 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 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 多屬於氣虛。

手足心多汗

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乾燥等, 多屬於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

大便不通, 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 可服用通便藥;若手足心多汗伴隨口幹、牙齦腫痛等, 多屬胃熱, 可服清胃熱的中藥。

心窩、胸口多汗

多見於一些腦力工作者, 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夢等表現, 屬於思慮過度而見心脾虛。 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緩解壓力, 調節身心。

按出汗時間分

白天出汗過多

無論冬夏, 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 常汗出不止, 常伴有身體虛弱、說話聲音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 中醫認為這是氣虛的表現, 飲食上可選擇山藥、豆漿、牛羊肉等, 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 以補益機體, 緩解氣虛。 還可通過動作舒緩的運動增強體質,

如太極拳、八段錦等。

晚上出汗

睡著出汗, 醒來汗止, 中醫稱為“盜汗”。 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乾燥等症狀, 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 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 少吃羊肉、洋蔥、薑、蒜等熱性食物, 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按氣味辨別

如果汗味腥臭, 多與熱證或濕熱證有關, 飲食宜清淡, 可用菊花、茵陳等泡水飲。

夏季悶熱大量出汗, 並出現口渴、頭昏、胸悶、噁心、心慌、四肢無力、耳鳴、體溫升高等, 一般是中暑先兆, 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 補充一些淡鹽水, 短時間內可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