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距腓前韌帶斷裂症狀

韌帶在人體佔據了很重要的角色。 連接骨頭, 緩衝運動給骨頭的壓力, 還幫助人體活動。 韌帶也是非常容易拉傷的組織, 尤其是足部, 女性穿高跟不小心或者運動受傷等多種原因會導致距腓前韌帶斷裂或拉傷。 那拉傷以後會有什麼樣的症狀你呢?該如何保護自己呢?

距腓前韌帶起自外踝前緣, 向前內側走行, 止於距骨頸, 緊貼腓骨關節面的前方連接到距骨的外側緣, 探測較容易。 聲像圖表現為:探頭垂直皮膚, 以外踝及距骨為骨性標誌, 韌帶呈倒三角形均勻低回聲結構, 內未見明顯條紋狀結構。 三角形底邊自外踝斜向距骨外側緣, 底邊邊緣與臨近軟組織分界較清晰, 餘兩邊與腓骨關節面及距骨外側緣分界也較清晰。 在蹠屈位時, 外踝及距骨間較平坦, 韌帶拉伸, 最易探測被到, 其聲像圖較踝關節背屈位及中立位時清晰。

距腓前韌帶的大體形態呈兩端較寬、中段稍窄的扁平四邊體狀, 這種結構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 距骨﹑腓骨附著處相對較寬, 纖維分散呈扇形覆蓋附著於骨面, 使附著區面積增加, 附著更加牢固。 當踝關節處於中立位時, 距腓前韌帶的走行方向差不多與腓骨的縱軸線垂直,

這種結構有效地限制了距骨的前移。 但實際上韌帶與水平面約呈25°角, 這一角度說明在足內翻時韌帶同樣起著重要的對抗作用。 此外, 韌帶遠端包繞並止於距骨外側關節面的前外角, 並與韌帶中段明顯形成一處轉角(140°±8°), 而且韌帶轉角處及其遠側端包括距骨附著區基本全部緊貼於距骨骨面, 筆者認為當踝關節發生內翻及距骨前移時, 此種結構可有效分散距腓前韌帶距骨附著區所受的張力, 減少距骨附著區發生撕裂或斷裂的可能性。 KUMAI關於距腓前韌帶組織學及免疫組化的實驗也驗證了韌帶的腓骨附著區比距骨附著區更容易撕裂。

各種軟組織損傷(扭傷、拉傷、挫傷):直接使用接骨散外敷,它局部給藥,使藥能快速滲透到損傷的部位, 快速止痛消腫,活血化瘀,接骨續筋, 達到治療目的, 而且安全可靠, 有條件的理應首選.新傷2-3天止痛消腫,3-6天治癒.3個月以內的傷一般2-3副藥就治癒了.嚴重的需要3-4副藥.陳傷需要3-6副藥。 軟組織損傷應急時治療,以免發生神經粘連,肌肉萎縮等其它後遺症和併發症的出現.注意事項:有外傷、皮膚嚴重過敏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