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中風前有些器官會報警

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中風)最常見的類型, 資料顯示, 我國每年新發中風病人約250萬, 死於中風(卒中)的人數超過150萬。 對中風患者而言, 時間就等於大腦, 識別早期症狀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 在中風發作前, 會提前跟身體的其他器官打招呼, 讓它們發出“呼救”症狀。

眼。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同時也是腦血管病的鏡子。 有研究發現, 眼底小血管有變化的人, 比正常的人中風風險高70%。 這種變化包括血管上的微小動脈瘤或由於微小動脈瘤破裂導致的微小血斑。 因此, 通過查眼底可以提示腦動脈是否硬化, 動脈硬化越重,

中風的可能性就越大。 此外, 如果血栓堵塞視神經和視皮層供血血管, 會突然出現短暫性雙目失明或視物模糊等“一過性”視力障礙, 一般視力問題通常出現在單側。 患者也有可能兩隻眼失去相同視野, 例如, 兩隻眼睛都無法向左看。 這是因為眼球和視神經的功能本身是好的, 但進入大腦要加以處理的資訊受到了損害。

嘴。 人體的舌神經連接著大腦, 舌頭是大腦的先行器官。 腦供血不足時, 被壓迫的舌神經功能消失, 導致舌肌麻痹, 無力收縮, 稍一伸長, 舌體就兩側不均而偏歪, 所以左側舌肌麻痹時舌尖就向左, 右側舌肌麻痹則舌尖偏向右, 表現為說話、吹口哨漏風。 當血栓阻塞在“語言表達區”時, 也會出現語言障礙,

這種症狀會表現為幾種形式:口齒不清或難以把話說出來, 但卻“心裡明白”, 或是很難理解別人所說的話。

手。 手中拿著的東西忽然落地, 並不一定是老了沒有力氣, 也可能是中風的預兆。 在大腦的神經功能解剖上, 支配上肢功能的區域比下肢區域要廣, 因此腦部血栓形成後, 手比腿受到影響的機會更大。 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手臂發麻, 甚至無力抬起, 應及時就診。

腿。 臨床上有些病人莫名其妙地出現下肢無力、走不動路的情況, 很多人不當回事, 總覺得歇歇就好了, 尤其身患腰椎間盤突出或腿腳不好的老人, 常誤認為是腰病引起的。 事實上, 下肢突然無力, 可能是中風的先兆, 表明血栓堵在了大腦的“運動區”或“感覺區”。

一般來說, 腰椎間盤突出引起下肢無力時常伴有麻木感、疼痛感而中風前兆引起的是腿發軟, 無明顯疼痛, 可能是一過性的, 但情況嚴重的1~2天內發展成完全不能動, 單雙側肢體都有可能。

還需提醒的是, 對於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 以及常年吸煙、大量飲酒等高危人群, 更應留意上述危險信號, 一旦出現應馬上就醫, 並做進一步檢查, 如顱腦做磁共振成像檢查、腦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頸部動脈超聲檢查, 超聲心動檢查等, 並依照病情積極治療。 生活中, 每個人也都應堅持運動, 注重膳食平衡、勞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