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肺癌早期無症狀,高危人群莫忘“自查”

我國肺癌病人發病率一直在上升, 目前穩坐癌症第一位, 發病率為50/十萬, 這意味著每十萬人中就有五十人“中招”; 專家提醒, 由於肺癌起病隱匿, 早期可沒有任何典型症狀, 不進行針對性的體檢篩查將難以及時發現。 因此, 高危人群(包括45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吸煙史或腫瘤家族史者), 先做胸片篩查, 必要時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 以免錯過肺癌最佳治療時機。

一家三口先後“中招”

廣東省胸部腫瘤防治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科教授王思愚向羊城晚報記者介紹, 在臨床上發現, 我國大多肺癌患者被確診時已經是晚期,

伴全身多處轉移, 這不僅加大了治療難度, 也增加了治療費用, 影響了治療效果。

王思愚教授舉了一個典型例子:三年前他曾為來自粵東的一位有20多年吸煙史的60歲患者張某治療肺癌, 這位病人症狀不明顯但從無定期體檢, 發現肺癌時已是肺癌三期, 肺部病灶超過三釐米, 出現縱膈淋巴結轉移, 經過手術切除加上術後化療治療後, 定期複查。 一年前其妻陪丈夫回醫院複診時, 王教授建議其妻也做一個低劑量螺旋CT檢查, 當時妻子60歲, 身體健康無抽煙史也無咳嗽表現, 卻意外查出肺部有兩釐米腫塊, 確診肺癌後行手術及時切除。 不久, 兒子陪母親回院複診時, 因為擔心“家族癌”, 王思愚教授建議兒子也做個低劑量螺旋CT檢查,

又發現了一個一釐米大小的腫塊, 確診正是肺癌!王教授再為其行手術切除。

王思愚教授提醒, 大多數人肺癌早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 肺癌最典型的症狀是咳嗽伴血絲痰, 但部分人即使到中晚期也不一定會出現, 而可能因腦轉移壓迫或骨轉移疼痛等其他症狀而被發現, 特別容易因沒有定期體檢成為早發現的“漏網之魚”。

“一早一晚”療效迥異

目前我國的治癌手段已和國際接軌, 但為何國內肺癌病人總體死亡率和先進國家差較大?王思愚說, “歐美跟日本等國之所以療效好, 關鍵在於早發現早治療, 他們有六成以上的肺癌病人是因每年常規體檢而及早發現(I期), 只需手術切除即可獲得良好療效。

”恰恰相反, 我國肺癌病人超過六成甚至八成是晚期才發現, 一發現就是全身轉移, 這時候即使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炸彈”均有, 依據病情而上陣“轟炸”, 但因時機錯過愈後並不理想, 專家感慨回天無力。

正如上述一家三口中的父親, 發現時已是肺癌三期並出現了轉移, 所以手術、放療、化療的罪都遭過, 花費不菲。 而其妻兒因為有了“前車之鑒”, 及時檢查, 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形下, 發現的早期肺癌經及時治療, 不僅治療方案簡單費用少, 療效也非常好。

TIPS肺癌如何早發現?

王思愚建議, 對於無症狀非高危的群體(超過四十五歲)應每年做常規檢查。 對於有腫瘤家族史的則建議每年做腫瘤體檢。 此外對高危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篩查:比如有吸煙史、家族有任何腫瘤史、40歲以上等高危人群。

只要經濟條件允許, 最好每年做1次低劑量螺旋CT進行篩查。 對於長期有呼吸道症狀、尤其是長期咳嗽(刺激性乾咳), 排除其他疾病原因並通過內科常規治療兩周後沒有緩解的, 建議到醫院做相關的檢查。 一般檢查首選胸部正側位片, 如果高度懷疑, 再做低劑量螺旋CT排查。 (記者 陳映平 實習生 馮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