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腕關節解剖後的結構是怎樣的

腕關節是人體的重要關節, 而這個關節是很容易受傷的, 腕關節受傷的話, 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會帶來影響, 所以瞭解腕關節的構造對我們來說是必要的, 接下來本文就為大家介紹腕關節解剖後的結構是怎樣的, 想要瞭解相關知識的朋友可以一起來看看哦!

腕關節又稱橈腕關節, 是典型的橢圓關節, 注意尺骨不參與此關節的組成。 腕關節由手的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的近側關節面作為關節頭, 橈骨的腕關節面和尺骨頭下方的關節盤作為關節窩而構成。 關節囊鬆弛, 關節的前、後和兩側均有韌帶加強, 尺側副韌帶連於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 橈側副韌帶連於橈骨莖突與舟骨之間, 其中掌側韌帶最為堅韌, 所以腕的後伸運動受限。

腕關節解剖後的結構是怎樣的?

1、分裂舟骨、月骨:舟骨中段有一橫行透亮裂隙, 似把舟骨分為前後兩段, 系由多發骨化中心不接合所致。

同樣亦可見於月骨, 稱分裂月骨。 上述副骨應與骨折區分, 前者邊緣光整, 在骨松質周圍可見到一圈完整的線條狀骨皮質;後者骨小梁中斷.裂縫銳利, 碎片的輪廓常不光整.無皮質線、並往往於骨折後2—3星期可出現骨質稀疏現象。

2、橈外副骨:位於舟骨結節外側。

3、下月骨:位於月骨橈側遠端, 與月骨構成一裂隙。

4、前大多角骨:位於大多角骨橈側邊緣的遠端.呈半月狀, 內側邊緣可不規則, 甚似被撕脫的骨塊。

5、第2小多角骨:間於大、小多角骨及第2掌骨基底中部, 可呈三角或多角狀。

6、莖突副骨:位於頭狀骨, 第2、第3掌骨之間, 亦稱為第9腕骨。 它可與第2或第3掌骨相連, 在切線位投照時可見到第3掌骨底部有不規則的切跡,

並常有分葉狀邊緣, 在正位需於過度曝光片上才能被顯示。 臨床上第2及第3掌骨基底部可觸及一不能移動的硬塊。 7、下頭骨:位於第3及第4掌骨基底部, 鉤狀骨及頭骨之間, 約3—4mm大小。

8、尺外副骨:可呈圓形、扁形或紡錘形, 位於鉤狀骨前, 部分與它重疊, 甚似第5掌骨底部的一部分, 亦可呈小點狀位於鉤狀骨及三角骨之間。

9、中央副骨:位於舟狀骨、小多角骨及頭狀骨之間, 為一邊緣光整, 含鈣最多的小骨, 一般認為這個副骨較為常見。

10、上月骨:位於月骨的後角處。

原來腕關節有這麼多的組成部分, 因此, 無論是哪一個部分出了問題, 對腕關節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因此,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應該好好保護腕關節, 儘量不要讓腕關節受傷,

不然的話, 腕關節受傷不但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還會給日常生活帶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