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利水滲濕藥苦參 治心律不齊

苦參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尿。 為各種皮膚疾患及濕熱而致的黃疸等病所常用。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有抗心律不齊作用。

有關專業雜誌也多有報導, 在辨證方中加用苦參治療心律失常, 尤其是心動過速, 療效頗佳。 但筆者在臨床過程中發現苦參治療心動過速並非適用所有證型。

熊某某, 女, 30歲, 1995年5月24日初診。 頭昏乏力、心悸心慌近月。 心電圖報告竇性心動過速。 服西藥可緩解, 停藥即發。 要求中藥調治。 診見:頭昏乏力, 心悸心慌, 欲得手按胸前, 食欲一般, 睡眠欠安, 多夢易醒, 二便正常, 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數(心率108次/min), 辨證為心脾兩虛, 治宜補益氣血, 健脾養心。 方用歸脾湯加減:黃芪25g, 黨參10g, 白術、茯神、遠志、棗仁各10g, 炙甘草5g, 木香5g, 龍眼肉15g, 大棗5枚, 苦參10g。 當晚服藥約1h後即感頭昏心悸加重, 頭重腳輕不能自持, 伴噁心, 心率達130次/min, 隨即平臥沙發上, 服安定10mg,

後漸自平復。 次日將藥中苦參取出, 煎服餘藥, 前症未作, 自覺舒適, 以歸脾湯調治半月而愈。

郭某某, 女, 67歲, 2000年4月28日初診, 訴頭昏心悸多夢1個月, 伴乏力, 心胸煩悶不知所措, 不思飲食, 口苦口渴, 飲水不多, 大便稍結, 小便正常, 舌質略紅、苔薄黃, 脈細數(心率112次/min), 心電圖報告:竇性心動過速,

心肌勞損。 因高血壓病史3年, 平日常服降壓藥, 血壓維持在130-140/80-90 mmHg。 辨證為心腎不足, 陰虧血少, 治宜滋補心腎, 養血安神, 方用天王補心丹加味:柏子仁、棗仁、天麥冬、熟地、丹參、玄參、沙參各15g, 當歸、桔梗、五味子各6g, 苦參10g。 至晚6時許取第1煎藥, 入腹不出0.5h, 即感心悸加甚, 胸悶窒塞, 泛泛欲吐, 莫可名狀, 立即服速效救心丸5粒, 症狀緩解, 次日急急來訴, 在勸說下取出苦參煎服它藥, 病情平穩, 二診續服天王補心丹原方3劑, 未再出現不良反應而諸症減輕, 後以天王補心丸調治。

使用苦參治療心律失常多有介紹, 而出現不良反應者未見報道。 上述病例均因方藥中加入苦參而病情加重。 從取出苦參再煎餘藥服之病情向愈看, 辨證應該是基本正確的,

亦可排除其它藥物引起。 究其原因:(l)從苦參功效看, 其可能只適用於心律失常而伴有濕熱見症者;(2)苦參為苦寒之品, 易傷脾陽, 脾陽受傷, 心陽受累, 藥後病情加劇可能與此有關。 不良反應的發生是否與配伍、用量、服藥時間等有關, 因病例太少, 未作更多的考證。 而且不能就此來否定苦參對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之所以提出慎用, 只是個人管見, 希望能和同道交流, 以利更好地發掘中藥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