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寶寶肚臍2大異常信號要當心

“天阿, 寶寶肚臍上怎麼多出一塊紅紅的肉, 還一直流出臭臭的尿和便便?!”“原本以為我家寶貝只是單純發燒, 但是幫他洗澡時發現肚臍紅腫, 還熱熱燙燙的, 該不會是肚臍發炎吧?”本文羅列2種最常見的病症供媽咪們參考, 對寶貝小肚臍有疑問的媽咪, 快來看看專業醫師怎麼說…

異常1:臍疝氣/臍膨出

症狀:

寶寶身體使勁、咳嗽、哭鬧時, 肚臍會特別容易膨出, 但只要輕輕一推, 肚臍便會歸位。

原因:

臍疝氣成因是胚胎在發育過程中肚臍環(umbilicalring)關閉不完全或筋膜(fascia)較無力所致, 一旦肚子遭受壓力, 肚臍便會膨出。 膨出的肚臍外面會包覆一層完整皮膚, 裡面含有腸繫膜及一部分小腸, 大小約在1公分~5公分之間。 此症好發在低體重早產兒及黑人身上。

治療/護理:

罹患臍疝氣的寶寶無須開刀治療, 大多在上小學前(5~6歲)會自然痊癒, 假使寶寶在6個月前發現臍疝氣, 有很高的機率會在1歲左右複元。

除非症狀持續到5歲以後, 或膨出的肚臍在1~2歲時持續增大, 甚至是腸子扭結讓寶寶肚子痛嘔吐, 才需要手術治療。 早年家長會用硬幣貼在寶寶肚臍上以求疝氣消除, 外國人則會用紗布綁住凸起的肚臍, 但類似偏方只會增添寶寶的不適, 並不會產生任何具體效用。

異常2:肚臍出血

症狀:

肚臍滲出暗紅色血液, 寶寶有可能會感到疼痛。

原因:

最常見的原因是媽咪沒有為寶寶貼妥紗布, 導致肚臍受傷、摩擦流血;也有可能是出生時臍夾沒有夾緊而使肚臍冒血。 局部感染甚或更嚴重的菌血症也可能使肚臍流血。 有寶寶因為血液凝結功能缺損(如凝血因數factorXIII缺損)而使肚臍流血, 此屬病理症狀, 雖然少見, 但並非完全不會發生。 醫師提醒, 如果寶寶出現肚臍出血的症狀, 媽咪須密切注意寶寶是否流血不止, 或有發燒、感染的徵兆, 一旦出現上述症狀, 即須就醫治療。

治療/護理:

因摩擦受傷的寶寶, 媽咪應先替他清潔肚臍, 再用無菌紗布壓住止血, 在止血過程中須注意手部清潔以免感染。

初出生臍夾未夾緊的寶寶, 則要重夾臍夾, 將其夾緊、夾穩。 至於其它較嚴重的病理性因素, 則必須依不同病症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