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泰寧特色小吃

泰寧的特色小吃主要是以面食為主, 常見的小吃餡心饅頭、仙草糕、水酒以及狀元糍等, 這些面食的制作方法是比較麻煩的, 但是味道以及口感是比較好的, 大家喜歡吃面食, 可以來學習這些面食的制作方法, 也可以去當地了解泰寧的面食制作, 還可以了解相關的美食文章。

壹 :餡心饅頭

明永樂年間, 外邦遣使向中原進貢了一對金絲鳥, 如能養活, 外邦將歲歲朝貢, 反之將興師問罪, 朝中無人知道如何養活, 有一位新科狀元叫商輅, 立即前去朝拜恩師伍寧, 伍寧告訴商輅:“這種金絲鳥為珍奇之禽, 用礦鐵鑄成的鐵子, 燒熱飼之, 可保養活。 ” 商輅啟奏皇帝, 皇帝隨即下旨, 命架爐煉鐵子, 貢鳥果然啄食。 從此, 外邦歲歲進貢。 其后裔為紀念伍寧定國安邦之功, 元宵節用糯米, 粳米加工制作成這種陷心饅頭, 祀祭伍寧公以示紀念。

貳:仙草糕

相傳東漢時, 一位叫梅福的大仙,

住在巖中煉丹修仙。 他常常采集一種野草與大米磨漿同煮為食。 后來, 人們將梅福大仙常食用的野草移為家種。 取名叫“仙草”。 千百年來, 每到夏季, 人們采鮮仙草, 加工成別具風味的小吃仙草糕。 軟滑芳香, 吃后全身涼爽, 暑氣全消, 是泰寧夏秋季節的一種流行的清涼小吃。

叁:水酒

泰寧農村喜愛喝水酒(甜白酒)俗稱“酒兌酒”, 農戶逢年過節, 婚喪喜慶, 一般自制自飲, 采用優質糯米為原料, 以白藥曲為發酵劑釀造而成。 呈淡黃色, 味甜可口, 深受群眾歡迎, 是泰寧民間固有的特產之一。

肆:狀元糍

南宋慶元二年, 鄒應龍赴京應試。 因才華橫溢、殿試對答如流, 寧宗皇帝御筆親點他狀元及第。 當他把從家鄉帶來的糍粑呈獻給皇上品嘗時, 連皇上也贊不絕口, 賜名“狀元糍”, 流傳千百年后成為泰寧特色小吃之一。

伍:游漿豆腐

游漿豆腐是泰寧縣民眾常食的一種食品。 游漿豆腐的歷史攸久, 泰寧各地即使是窮鄉僻壤都有一家豆腐店。 游漿豆比普通石膏制成的豆腐質嫩,

無粗糙感。 游漿豆腐還可以制成豆腐干、辣椒豆腐乳、油炸豆腐, 營養豐富, 消費量大。 泰寧風俗在春節前幾天, 家家戶戶忙碌于做游漿豆腐, 最寒酸的家庭也要做一鍋。

陸:烏楮粳米糍

相傳畬族少數民族村的祖先藍先舉, 在烏石上大山中搭寮定居, 開荒種地, 他發現了一種小灌木名叫“烏株樹”, 把它的枝葉燒成灰, 用開水淋洗過濾, 取其堿水, 用于浸泡粳米, 制成烏株粳米糍。 由于這種米糍光滑透明, 柔中有韌, 滑而不粘, 味帶堿香, 常常成為豪華筵席上的珍品。

柒:碧玉卷

又名韭菜糍, 每年立夏日, 城鄉居民制作這一風味小吃, 由于薄餅色澤碧綠, 酷似碧玉, 故譽為“碧玉卷”。 這種風味小吃, 趁熱食之, 清香松軟柔滑。 1991年, 三明市舉行地方風味小吃,

碧玉卷獲得“一等獎”。

捌:包糍

泰寧民間每年在“春社”這一天, 家家戶戶做暖菇包子, 以敬土地神, 祈求五谷豐登。 遠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嘗, 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包糍是用碾碎暖菇粉與炊熟的米飯舂打成糍, 切塊、捏成筒狀, 放餡兩邊合攏捏緊,

蒸熟即成。

玖:銀魚爆蛋

金湖銀魚是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的特產, 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湖泊型淡水魚。 它于1986年4月從太湖移殖, 投入大金湖養殖, 經過5年的投放移殖, 獲得成功。 金湖銀魚肉質鮮美, 潔白如玉, 清亮透明。

“銀魚爆蛋”是泰寧當地有特色的一道風味菜。

拾:牛肉粉

泰寧的牛肉粉在當地人心中也是一絕。 貨真價實的牛肉與川芎、老姜、朝天椒煮一大鍋。 粉干是泰寧當地的粉干, 絕對吃不出塑料膠口感, 在水里撈熟后, 澆上濃香的湯料, 牛肉帶著筋頭, 淋上紅亮亮的辣椒油, 特別入味。 吃的時候記得撒上小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