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秋石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品匯精要》

【拼音名】Qiū Shí

【英文名】Prepared Salt, Urine Deposit preparation

【別名】秋丹石、秋冰、淡秋石、秋石丹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人中白和食鹽的加工品。 古代亦有用人尿、秋露水和石膏等加工製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生境分佈】主產華東。

【性狀】性狀鑒別 為粉狀集合體。 呈小方塊形或扁圓形, 有的常印有紅色淡秋石字樣, 直徑1.5-2.2cm。 白色或灰白色, 表面平坦而不光滑;無光澤, 不透明。 質硬脆, 易砸碎, 斷面粉狀, 不平坦。 氣微, 味淡。 本品不溶于水。 以塊整、乾燥、無鹹臭味者為佳。 .淡秋石(《本經逢原》)多為灰白色或淡紅色小方塊, 表面不甚光滑, 無光澤。 質硬而脆。

味淡。 以塊整、乾燥、無鹹臭味者為佳。

【化學成份】淡秋石主為尿酸鈣(calcium urate)和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

【鑒別】(1)取本品粉末約0.1g, 加稀鹽酸2ml, 使溶解, 濾過, 濾液加氨試液調至中性, 再加草酸銨試液數滴, 即發生白色沉澱;分離, 沉澱不溶於醋酸, 但溶於鹽酸。 (檢查鈣鹽)(2)取本品粉末0.2g,, 加碳酸鈉溶液(6mol/L)2ml, 加熱, 微沸, 放冷後, 取上清液3滴, 加濃硝酸6滴, 再加鉬酸銨試液3滴, 加熱, 即發生黃色沉澱;分離, 沉澱溶於氨試液。 (檢查磷酸鹽)

【炮製】

有淡秋石和咸秋石二種。 淡秋石:取漂淨曬乾的人中白, 研成粉末, 加白及漿水作輔料, 拌和後, 用模型印成小方塊, 曬乾。 咸秋石:取食鹽加潔淨泉水煎煮, 過濾, 將濾液加熱蒸發, 乾燥成粉霜, 稱為秋石霜。 再將秋石霜放在有蓋的瓷碗內, 置爐火上煆二小時,

冷卻後即凝成塊狀固體。

1.葉夢得《水雲錄》:世之煉秋石者, 但得火煉之法, 此藥須兼陰陽二煉, 方為至藥。 陽煉法, 用人尿十余石, 各用木桶盛, 每石入皂莢汁一碗, 竹杖急攪百千下, 候澄, 去清留垽, 並作一桶, 如前攪澄, 取濃汁一、二鬥, 濾淨, 入鍋熬幹, 刮下搗細, 再以清湯煮化, 筲箕鋪紙淋過再熬, 如此數次, 直待色白如雪方止, 用沙箱固濟, 火煆成質, 傾出, 如藥未成, 更煆一、二次, 候色如瑩玉, 細研, 入沙箱內固濟, 頂火養七晝夜, 取出攤土上, 去火毒, 為末。 陰煉法, 用人尿四、五石, 以大缸盛, 入新水一半, 攪千回, 澄定, 去清留垽, 又入新水攪澄, 直候無臭氣, 澄下如膩粉, 方以曝幹, 刮下再研, 以男兒乳和如膏, 烈日曬乾, 如此九度, 為末。

2.《本草蒙筌》:秋時聚童溺,

每溺一缸, 投石膏末七錢, 桑條攪混二次, 過半刻許, 其精英漸沉于底, 清液白浮於上, 候其澄定, 將液傾流, 再以別溺滿攙如前, 投末混攪, 傾上留底, 俱勿差違。 待溺攙完, 清液傾盡, 方入秋露水一桶於內, 亦以桑條攪之, 水靜, 再傾, 如此數度, 滓穢洗滌, 汙味鹹除, 制畢, 重紙封面, 灰參待幹成有堅凝, 囫圇取出。 其英華之輕清者自浮結面上, 質白。 原石膏末並餘滓之重濁者, 並沉聚底下, 質緇而黯, 面者留用, 底者刮遺。 若複入罐固封, 文火鍛煉半刻, 色雖白甚, 性卻變溫, 終不及曬者優也。

3.《本經逢原》:陰收秋石法, 將鉛球大小數十枚, 俱兩片合成, 多鑽孔眼, 入尿桶中浸, 每日傾去宿尿, 換溺浸之。 經秋收取, 置鉛罐藏之。 陽煉秋石, 將草鞋數百雙,

舊者尤佳, 長流水漂曬七日, 去黃色, 浸尿桶中, 日曬夜浸, 一月許, 曝幹, 烈日中燒灰, 須頻挑撥令燒盡, 滾湯淋汁澄數日, 鍋內燒幹, 重加雨水煮溶, 篾箉紙數重, 濾淨再澄, 半月餘, 銀缶器內煮幹, 色白如霜。 鉛罐收之。 又陽煉法, 以童子小便, 入鍋熬幹, 其鍋先燒通紅, 香油熬過洗淨, 則不粘滯傷鍋, 初如油腳, 入陽城罐或小鐵釜中。 煆通紅, 用熱水溶化, 置有嘴壺中, 將草掩塞壺口, 徐徐傾出, 下以竹箉襯紙濾清, 再以文火收幹, 鉛罐收之, 則不溶化。

【性味】鹹;寒;無毒

【歸經】肺;腎經

【功能主治】滋陰降火;止血消瘀。 主虛勞羸瘦;骨蒸勞熱;咳嗽;咳血;咽喉腫痛;遺精;尿頻;白濁;帶下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 1.5-3錢。 外用:研末撒。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