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消石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1.《開寶本草》:此即地霜也, 所在山澤, 冬月地上有霜掃取, 以水淋汁, 後乃煎煉而成。 蓋以能消化諸石, 故名消石。 非與樸消、芒消同類而有消名也。 一名芒消者, 以其初煎煉時有芒而狀若消, 故有芒消之號, 與芒消全別。

2.《綱目》:生消石, 諸鹵地皆產之, 而河北慶陽諸縣及蜀中尤多。 秋冬間遍地生白, 掃取煎煉而成, 貨看苟且, 多不潔淨, 須再以水煎化傾盆中, 一夜結成, 澄在下者, 狀如樸消, 又名生消,

【拼音名】Xiāo Shí

【英文名】Niter

【別名】芒消、硝石、苦消、北帝元珠、化金石、水石、地霜、生消、焰消、火消、銀消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硝酸鹽類硝石族礦物鉀硝石經加工精製成的結晶體或人工製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itrokalite

採收和儲藏:置陰涼乾燥處, 防火、防潮。

【原形態】斜方晶系, 常呈針狀或毛髮狀集合體。 顏色為無色、白色或灰色等。 條痕為白色。 光澤玻璃狀或絹絲狀。 微透明。 斷口貝殼狀或參差狀。 硬度2。 比重2.1-2.2。 性脆。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多產於污穢之地, 亦常覆於地面、牆腳或岩石的表面。 在石灰岩、鹽沼地帶及沙漠區域亦多見之。

資源分佈:產于山東、江蘇、湖南、湖北、四川、貴外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六棱長柱狀或板柱狀。 長2-6cm, 直徑0.2-0.8cm。 白色或近無色。 半透明至透明, 玻璃光澤。 硬度近於指甲。 質脆, 易折斷, 斷面平滑或參差不齊。 氣無, 味較鹹、涼, 具刺舌感。 以無色、透明、無雜質、結晶性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長條狀、不規則粒狀, 無色透明。 負低突起。 垂直板面兩組解理清晰。 斜消光, 消光角Ng⊥C=23°-30°。 干涉色為高級灰白。 正延長符號。 假一軸晶。 負光性。 折光率:Np=1.332, Nm=1.504, Ng=1.504。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為硝酸鉀(KNO3)。 因產地及提煉方法之不同, 含硝酸鉀量可以從半量乃至近於純粹。 普通所見的夾雜物, 常為氯化鈉(NaCl)、氯化鉀(KCl)、水等。

【鑒別】(1)取鉑絲, 用鹽酸濕潤後, 蘸取本品粉末, 在無色火焰中燃燒, 火焰即顯紫色;如有鈉鹽混存時, 需隔藍色玻璃透視, 方能辨認。 (檢查鉀鹽)(2)取本品約0.1g, 加水5ml, 使成溶液, 濾過。 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①取濾液紅1ml, 加等量硫酸, 混合, 冷後, 沿管壁加硫酸亞鐵試液, 使成兩液層, 接介面顯棕色。 (檢查硝酸鹽)②取濾液約1ml,

滴加商錳酸鉀試液, 紫色不應褪去。 (檢查硝酸鹽, 與亞硝酸鹽區別)差熱分析曲線:吸熱85℃(微), 120℃(中、小), 335℃(中), 665℃(小), 765℃(小);放熱705℃(中、小), 780℃(小), 865℃(小)。

【炮製】

取含硝的土塊, 擊碎後, 置桶內, 加水浸泡調勻, 經多次過濾, 取濾液澄清, 置蒸發鍋內加熱蒸去水分, 取出冷卻, 即析出硝石結晶。 消石:敲碎或研細用。 制消石, 有水制、火制兩種, 水制:消石加水與10%蘿蔔同煮, 過濾, 濃縮後, 放置, 待其結晶, 即成。 火制:將消石入鍋中, 微火炒成潔白色。 炒時不可離人, 以防火患。

1.《抱樸子》:消石, 制之須用地蓮子、豬牙皂角、苦參、南星、巴豆、漢防己、晚蠶砂。

2.《雷公炮炙論》:凡使先研如粉, 以瓷瓶子於五斤火中, 煆令通赤, 用雞腸菜、柏子仁和作一處, 分丸如小帝珠子許, 待餅子赤時, 投消石於瓶子內, 其消石自然伏火,

每四兩消石, 用雞腸菜、柏子仁共十五個帝珠子, 盡為度。

3.《日華子本草》:消石, 火上伏法, 用柳枝湯煎三周時, 如湯減少, 即入熱者, 伏火即止。

【性味】苦鹹;溫;有毒

【歸經】心;脾;肺經

【功能主治】破堅散積;利尿瀉下;解毒消腫。 主中暑傷冷;痧脹;心腹疼痛;吐瀉;黃疸;症積;淋病;便秘;目赤;喉痹;疔毒;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 0.5-1錢。 外用:研末點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注意】

體弱及孕婦均忌服。

1.《本草經集注》:螢火為之使。 惡苦參、苦菜。 畏女菀、粥。

2.《藥性論》:惡曾青。

3.《蜀本草》:大黃為使。

4.《日華子本草》:畏杏仁、竹葉。

5.《綱目》:得陳皮性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