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學步寶寶注意什麼

寶貝開始呀呀學語了, 寶貝開始慢慢爬行了, 寶貝開始要蹣跚學走了, 走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媽媽們要做好充分準備。

當寶寶晃晃悠悠踏出第一步的時候, 父母往往既期待又緊張。 其實, 走路就是寶寶進入另一個成長階段的象徵。 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 只要父母在3個方面多加注意, 一般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1. 注意時機

學走路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 隨著寶寶肢體運動能力的日益增強, 在經歷翻身、坐、爬、站之後, 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每個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間都不相同, 甚至可能出現較大的差距。

因此, 學走路並沒有所謂最適當的時機, 必須視自身的發展狀況而定。 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一般來說, 寶寶在11~14個月時開始學走路。 如果在11個月以前就有學走路的意願, 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只要寶寶在1歲6個月之前能獨立走路, 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年齡, 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願, 那就不能強迫寶寶去學走路, 否則很可能對肢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2. 注意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 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 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 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 隨著寶寶逐漸成長, 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 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 除此之外,

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 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 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 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 造成外側有些翹起, 對此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寶寶剛出生時, 小腿多會向內彎。 另外, 在人體發育初期, 大腿骨會偏向內旋, 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 形成O型腿, 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 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 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 但隨後便漸漸好轉, 會自行調整回來, 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復正常。 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 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 讓父母十分擔心。 事實上, 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

容易出現重心不穩,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請在平時多多觀察, 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 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 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 也就不用太過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