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紅頭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Hónɡ Tóu Cǎo

【英文名】Herb of Malay Blumea

【別名】白毛倒提壺、紅根、土蒿枝、紅根草、甲冬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霜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umea lacera (Burm. F.)DC.[Conyza lacera Burm.f .;C. dentata Blanco; Blumea glandu-losa DC.; Blumea subcapitata DC.]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集, 鮮用或切段曬乾。

【原形態】見霜黃 草本, 高18-100cm。 根粗壯分枝。 莖不分枝或上部多分枝, 具條棱, 被白色絹毛狀絨毛或密被短絨毛, 有時下部脫落, 節間長1-3cm。 下部葉無柄或有1-3cm, 的柄, 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 長7-15cm, 寬4-5cm, 先端圓鈍, 基部楔尖或長漸尖, 邊緣有疏粗齒, 或有時下半部琴狀分裂, 兩面均被絨毛;上部葉無柄或有短柄, 不分裂, 倒卵狀長圓形或長橢圓形, 長2.5-4cm, 基部漸狹, 邊緣上半部有粗或細尖齒, 有時全緣, 兩面均被白色絲狀密絨毛。 頭狀花序多數, 頂生和腋生, 排成大圓錐花序;總苞圓柱形;總苞片約4層, 花後反折, 全部線形, 外層背面被白色必長柔毛, 並被密緣毛, 內層長於外層2倍;花托平, 有泡狀凸起。

花黃色;雌花多數, 花冠簷部3齒裂;兩性花約15個, 花冠簷部5淺裂, 被疏柔毛和腺體。 瘦果圓柱狀紡錘形, 被疏毛;冠毛白色, 糙毛狀。 花期2-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800m的草地、路旁或田邊。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南及江西、福建、臺灣、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枝具條棱, 被白色絹毛狀絨毛或密短絨毛, 有時脫毛。 完整葉片倒披針關橢圓形, 長1-3.5cm, 寬0.7-2cm, 葉緣具不規則的尖齒, 葉柄長0.5-1.5cm, 上部葉無柄。 頭狀花序幹縮, 花黃棕色。 氣微, 味苦。

【化學成份】全草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1], 19α--羥基-12-烏蘇烯-24, 28-二甲本O-β-D-吡喃木糖甙(19α-dhydro-yurs-12-ene-24,28-dioate-3-O-β-D-xylopyranoside), 2-異戊烯基-5-異丙基苯酚-4-O-β-D-吡喃木糖甙(2-isoprenyl-5-isopropylphe-nol-4-O-β-D-xylopyranoside)[2], 見霜黃素(alcetin)ⅠⅡ葉中含5-羥基-3, 6, 7, 3′, 4′-五甲氧基黃酮(5-hydroxy-3,6,7,3′,4′-pentamethoxyflavone), 5, 3, 4-三羥基-3, 6, 7-三甲氧基黃酮(5, 3, 4-trhiydroxy-3,6,7-trimethoxyfla vone)[4]等。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胃火牙痛;痄肋;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鮮品加總人口。 不宜久煎。 外用:適量, 搗敷。

【注意】不宜久煎。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治外傷腫痛。

2.《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 消炎。 治小兒肺炎, 扁桃體炎, 腮腺炎, 口腔炎, 無名腫毒, 皮膚瘙癢。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