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驚恐驚風的治療方法

驚恐驚風的出現屬於一種惡性腫瘤類型, 它是在多個病因的作用下形成的疾病, 發生之後死亡率特別高, 是大家聞之色變的惡性腫瘤, 為了提升存活率, 必須要積極的發現病症, 並且進行治療, 配合醫生做好治療。

驚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急重病證, 以抽搐、昏迷為主要症狀。 發病年齡以1~5歲為多見, 發病率高, 四季皆有。 發病來勢兇猛, 病情危急。 急驚風來勢急驟, 以高熱伴抽風、昏迷為特徵。 多由外感時邪疫癘, 內蘊痰熱食積以及暴受驚恐引起。 有接觸疫毒之疾, 或暴受驚嚇史。 本病常突然發作, 具有熱、痰、風、驚四證及抽、搦、顫、掣、反、引、竄、視八候。

在治療上, 以清熱豁痰、鎮驚、熄風為總則, 痰盛者急先化痰, 熱盛者予以清熱, 風盛者應速祛風鎮驚。

感受風邪

症見發熱頭痛, 咳嗽咽紅, 鼻中流涕, 乳蛾紅腫, 煩躁不安, 高熱時突然驚厥昏迷。 舌苔薄黃, 脈象浮數。 方用解表鎮驚飲:鉤藤6克, 茯神、薄荷、天竺黃、紫蘇、荊芥穗、枳殼各4.5克, 黃芩、瓜蔞、連翹各6克, 生甘草1.5克。 若抽搐者, 可加石決明9克, 白僵蠶5克, 桑葉9克以祛風定驚。 或服小兒回春丹, l歲以內每次1~3粒, 1~3歲每次3~5粒, 2小時後可重複使用。 若痰蒙清竅者, 可加石菖蒲4克以清心開竅。 若高熱、乳蛾紅腫、便秘者, 可加大黃4克, 梔子6克以通腑泄熱。

小兒乳食積滯, 鬱而化熱, 複感風寒, 突發高熱, 咽赤腫痛, 腹脹拒按, 或噁心嘔吐,

大便幹結, 噯氣酸腐, 時時驚惕, 甚則昏迷、抽痙, 苔厚膩或黃膩, 脈象浮弦數, 指紋青紫或青黑。 此為食滯外感, 熱動肝風。 治法:解表消食, 清熱熄風。 方用表裡雙解飲:薄荷、豆豉、黃芩、梔子、連翹、桔梗、浙貝母各4.5克, 牛蒡子、玄參、神曲各6克, 甘草1.5克。 送服紫雪散。

小兒脾常不足, 易為飲食所傷。 若平日飲食不節, 積滯化熱, 可發為驚風。 症見發熱, 神昏抽搐, 嘔吐酸腐, 泄瀉大便酸臭, 苔黃厚膩, 脈象滑數, 指紋青紫。 此為食積致驚。 治法:消食導滯, 清熱鎮驚。 方用鎮驚消積湯:鉤藤6克, 龍齒4克, 薄荷4克, 厚樸3克, 陳皮3克, 焦山楂10克, 麥芽10克, 黃芩5克, 梔子5克, 連翹5克, 甘草1.5克。 送服小兒牛黃散, 1歲以下每次0.3~0.5克, 2~3歲每次0.9克, 1日2次。

小兒感受風寒, 肺氣不宣, 痰濁阻滯化熱,

引動肝風, 症見發熱面赤, 咳嗽氣粗, 喉中痰鳴, 驚惕、抽搐, 苔薄白滑潤, 或白如積粉, 此屬痰熱驚風。 治法:清熱熄風、滌痰開竅。 方用清熱祛痰湯:鉤藤6克, 薄荷5克, 天竺黃、桔梗各4.5克, 橘紅3克, 前胡6克, 炒杏仁8克, 瓜蔞10克, 連翹心6克, 膽南星2克, 甘草1.5克。 若發熱喘急, 咳嗽聲重, 鼻煽聳肩, 手足抽搐, 角弓反張, 舌紫紅, 指紋黯青者, 為痰熱結胸致驚。 治法:宣肺平喘, 清熱化痰。 方用加味麻杏石甘湯:生麻黃、橘紅、石菖蒲各3克, 桔梗、天竺黃各5克, 前胡、蘇子、杏仁各6克, 生石膏7.5克, 全蠍4.5克, 生甘草1.5克。 送服局方至寶丹。

溫熱疫毒

溫邪內閉 症見高熱不退, 煩躁不渴, 突然肢體抽搐, 二目上視, 神志昏迷, 面色發青, 甚則肢冷脈伏, 舌紅、苔黃膩, 脈數。 方用羚羊鉤藤湯合紫雪散:羚羊角粉o.6克(分3次沖服),

鉤藤6克, 川貝母5克, 桑葉4克, 菊花6克, 白芍5克, 生地6克, 送服紫雪散。 若高熱者, 可加梔子9克, 黃芩7克以清熱解毒。 若昏迷狂躁者, 可加安宮牛黃丸、醒腦靜注射液靜脈滴注。 若夾痰者, 司加石菖蒲4.5克, 天竺黃4.5克, 膽南星3克以化痰開竅。 若抽痙頻繁者, 可加石決明9克, 全蠍4克, 地龍5克以熄風解痙。 若大便秘結者, 可加大黃3~5克以通腑泄熱。

氣營兩燔 症見發病急驟, 高熱, 抽風, 昏迷, 頸項強直, 狂躁不安, 皮膚發疹發斑;或深度昏迷, 壯熱無汗, 喉嚨痰多, 呼吸不利, 大小便閉, 舌紅、苔黃膩, 脈數。 方用清瘟敗毒飲:生石膏15克, 生地9克, 水牛角10克, 黃連5克, 梔子6克, 黃芩9克, 知母9克, 赤芍7克, 玄參9克, 連翹 12克, 丹皮7克, 淡竹葉9克, 甘草2克, 桔梗3克。 若抽痙不止者,

可加羚羊角粉0.6克, 石決明15克, 鉤藤9克以平肝熄風。 若神志昏迷者, 可加石菖蒲5克, 郁金6克, 或用局方至寶丹、紫雪散、安宮牛黃丸, 亦可用醒腦靜注射液靜脈滴注以熄風開竅。 若喉內痰多者, 可加竹瀝水、猴棗散以化痰泄熱。 若嘔吐不止者, 可加半夏6克, 或用玉樞丹以降逆止嘔。 若大便秘結者, 可加生大黃4克, 芒硝4克以通腑瀉熱。

濕熱疫毒

症見持續高熱, 抽痙頻繁, 神志昏迷, 煩躁譫妄, 嘔吐不止, 腹痛拒按, 大便黏膩或夾膿血, 舌紅、苔黃膩, 脈象滑數。 此為濕熱疫毒與食積交結, 阻於腸腑, 內迫營血, 直犯心肝所致。 有先見急驚而後才見大便膿血者, 甚或始終不見腸腑症狀者, 臨床上應予充分重視, 應考慮到腸腑的症情, 以免漏診。 治法:解毒清腸,

熄風開竅。 方用黃連解毒東加味:黃連6克, 黃芩6克, 黃柏5克, 梔子6克, 白頭翁9克, 秦皮7.5克, 生大黃4克, 厚樸6克, 羚羊角0.6克(分3次服), 鉤藤6克, 石決明9克。 送服紫雪散, 或靜脈滴注醒腦靜注射液以開竅清心熄風。

暴受驚恐

症見發病較急, 暴受驚恐後突然抽痙, 神志不清, 驚叫驚跳, 四肢厥冷, 舌苔薄白, 脈亂不齊。 此為由聲、光異物刺激過大所致。 小兒肝常有余, 心神怯弱, 受外來過大刺激, 驚則氣亂, 恐則氣下, 故出現以上表現。 治法:鎮驚安神。 方用鎮驚熄風湯:鉤藤6克, 天竺黃、連翹心、天麻、全蠍、茯神各4.5克, 石菖蒲3克, 蟬蛻6克, 羌活3克, 生甘草1.5克, 羚羊角粉0.6克(分4次沖服)。 或用琥珀抱龍丸, 1歲以下每次服0.75克, 1~2歲每次服用1.5克, 3~4歲每次服3克。

希望提供的幾個要點可以幫助每一個病患, 從細節做起,別讓驚恐驚風演變為無法挽救的惡性病變,能夠早日根治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從細節做起,別讓驚恐驚風演變為無法挽救的惡性病變,能夠早日根治才是我們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