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孩子有“心病” 根源在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必然而重要的。 如果一個孩子有了“心病”。 刨根問底, 你會發現, 其實與父母的養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

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家長出了問題?

婷婷(化名)是個9歲的女孩。 前不久, 她在父母的陪同下, 來到宣武醫院心身疾病專業組的心理諮詢門診來做諮詢。 這一天, 接診這個家庭的是諮詢師趙曉莉。

剛剛見到這一家人, 趙曉莉感覺這是一對溺愛的父母養育了一個驕縱的孩子。 看起來還算乖巧的婷婷在諮詢室裡表現得非常沒有禮貌, 趙曉莉問她任何問題, 她一律不回答。 趙曉莉和她的父母聊天,

說到婷婷具體情況時, 婷婷轉過頭冷冰冰地盯著爸爸媽媽:“你們給我閉嘴!”爸爸媽媽短暫停頓了一會兒, 試探著又和趙曉莉說起了孩子的情況, 婷婷這回急了, 她從座位上跳了起來, 走到爸媽的身後, 先是給了爸爸一巴掌, 然後又伸手去擰媽媽的鼻子。 如此無禮的表現, 爸爸媽媽竟然非常“寬容”, 沒有發脾氣。

趙曉莉拿來了諮詢室的玩具, 讓婷婷玩一會兒, 婷婷稍微安靜了一下。 斷斷續續中, 諮詢結束了。 婷婷的父母很有禮貌地向趙曉莉說再見, 這時, 婷婷突然來了一句, “不許給她付錢!你們趕快給我走!快點走!”婷婷的爸媽拿起了婷婷的書包, 安撫她說, “咱們馬上就走啊, 馬上就走。 ”臨出門, 婷婷抱起了諮詢室的四五個玩具,

準備帶回家。 一直很溫和的趙曉莉告訴婷婷, “這些玩具不是你的, 也不是我的, 是這個諮詢室的。 我知道你很喜歡這些玩具, 這些玩具確實也很好玩, 如果你想繼續玩, 可以來諮詢室玩, 也可以借走, 但需要按時歸還。 ”婷婷沒搭理趙曉莉, 抱著玩具出了門。

過了十多分鐘, 婷婷的媽媽又回到了諮詢室, 這次她們是來歸還玩具的。 媽媽拿著玩具, 婷婷手裡拿著一塊剛剛買到的奶油蛋糕, 看得出來, 婷婷特別喜歡這塊蛋糕, 她小心翼翼地捧著, 生怕蛋糕會掉到地下, 偶爾會下意識地咽下口水。 媽媽把玩具放下, 婷婷則鼓足勇氣對趙曉莉說:“阿姨, 蛋糕送給你。 ”站在一旁的媽媽很吃驚, “你確定要把蛋糕送給阿姨嗎?”婷婷很確定地點了點頭。

媽媽告訴趙曉莉, 她和孩子爸平時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 就拿吃蛋糕這件事來說, 每次去蛋糕店, 他們會根據孩子每天可以攝入的熱量計算出可以購買的蛋糕, 然後讓她選擇一塊蛋糕, “這是她左挑右選出來的蛋糕。 ”那一刻, 諮詢師趙曉莉非常感動。 她知道婷婷將她最珍貴的蛋糕送給她, 是緣於對她的信任, 也是對她一直溫和以待的一種回應。 而婷婷的爸媽——這對表面溫和、實則嚴格甚至苛刻的父母則是造成婷婷“蠻橫無理”的原因之一。

你到底是哪種父母?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鮑姆令德教授曾對父母教養行為與兒童個性發展的關係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 研究表明: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

會塑造不同個性的孩子。 婷婷的父母是哪種類型的父母呢?

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心身醫學組醫生彭茂說, 其實在婷婷父母身上至少有三種類型的父母的影子:

首先是溺愛型父母。 這種父母的特點是對孩子“低要求高反應”, 幾乎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而對孩子的不合理行為並不加以限制, 並且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 在這次諮詢中, 婷婷的父母始終不正面回應孩子的過分要求, 甚至一個9歲的女孩動手打爸爸媽媽這樣極其過分的行為, 他們也能容忍。 在這種教養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變得任性、依賴、做事沒有恒心, 自私。 彭茂說, 現在不少老年人在隔輩教育中, 溺愛的表現特別突出, 這需要引起老年人注意,

“您以為這是愛孩子, 實際上可能害了孩子。 ”

第二種父母是專制型父母。 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高要求低反應”。 他們往往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標準做事情, 很少聽取孩子自己的想法, 幾乎不接受孩子的回饋, 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 婷婷的父母看似溺愛孩子, 但在實際生活中, 他們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 每天都要嚴格計算婷婷的進食熱量, 要求婷婷一次只能買一塊小蛋糕。 “這表現出了很強的專制性, 至於婷婷有什麼想法, 他們實際上並不在乎。 ”在這種教養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尊、依賴性強、對抗、焦慮等不良性格特徵。

第三種類型的父母是忽視型父母, 對孩子是“低反應低要求”。 他們不關心孩子的成長, 缺少對孩子的教育和愛,

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家長。 現在有些家長追求“放養”, 認為散養有道理。 但一定要注意這種“放養”是有意識的放養, 而不是為了減輕責任, 不管不問。 婷婷的父母無論在專制的高要求狀態, 還是在溺愛時低要求狀態, 其實都不夠重視孩子的真實感受, 更不能準確體察孩子行為背後真實的想法。 因此, 他們其實也是忽視孩子的。 同時這種父母對孩子沒有合理要求, 所謂的高要求多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 而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 所以在合理要求方面這樣的父母是欠缺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 容易出現消極、自控能力差等性格特徵。

你是什麼類型的父母?彭茂說, 現在多數父母是混合型父母, 不是絕對的溺愛, 也不是絕對的忽視,更常見的是生活中溺愛,學習上專制,情感上忽視。

採用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是理想的父母呢?彭茂和趙曉莉認為,理想的模式是民主型家庭。“做父母是不需要持證上崗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當父母就不需要學習,特別是想當一個比較好的父母,更需要學習。”彭茂說,在民主型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相對來說,融入社會的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比較出色。能夠比較快地學習新知識,在與別的小朋友交往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相對來說,更樂觀、更積極、社會成熟度較高,學習上更勤奮,學業成績也較好。

要做一個民主型的父母,首先對孩子是誠懇的,要善於與孩子交流;對孩子提出合理要求,能夠設立恰當的目標,並堅持要求孩子服從和達到目標;同時尊重孩子的需要,積極支援幼兒的愛好、興趣。做民主型的父母,遇到孩子的不良表現時,不隨意評判,會傾聽孩子真實的情感和想法,瞭解原因何在,等待孩子情緒舒緩後,再引導他良性地表達負面情緒,並堅定指出行為界限,讓孩子把握好分寸;同時,家長要想保護孩子,讓他在生理、情感、社交上不受到傷害,要給孩子一些獨立性,讓孩子自己發現局限性,讓他自己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樣才會使孩子發展出一些能力來。在父母欣賞、信任和有引導的愛與一定的自由之間,孩子將逐漸學會面對挫折、面對困難。

對孩子因材施教更重要

雖然好的父母有一定的模式,但具體到每個孩子來說,其實沒有一個通用的標準,更需要家長用心去瞭解孩子的特點,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很多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實際上,每個孩子天生並不是一張白紙。”一個家庭中,如果有兩個甚至更多的孩子,家長就會明顯感覺到,同樣的父母養育的孩子是有很大的差異的,這就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有些孩子的氣質是屬於難養型的,那麼這個孩子就很難接受母親的撫慰,這種孩子也不安靜,喜歡哭。孩子的成長必定會受到遺傳的影響,而且遺傳因素是家長不能改變的,但環境因素是家長可以改變的。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社會、家庭、學校都會對他產生影響。家庭環境包括父母的性格,父母為人處世的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和孩子互動的模式,甚至父母的工作,家庭居住的環境,家庭是否遷徙,以及家庭的其他成員之間的一些關係,家庭的一些生活的事件等,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家長不能伴隨孩子一生,但家長今天的努力可以為孩子的未來之路灑下陽光。”(記者 賈曉巨集)

也不是絕對的忽視,更常見的是生活中溺愛,學習上專制,情感上忽視。

採用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是理想的父母呢?彭茂和趙曉莉認為,理想的模式是民主型家庭。“做父母是不需要持證上崗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當父母就不需要學習,特別是想當一個比較好的父母,更需要學習。”彭茂說,在民主型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相對來說,融入社會的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比較出色。能夠比較快地學習新知識,在與別的小朋友交往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相對來說,更樂觀、更積極、社會成熟度較高,學習上更勤奮,學業成績也較好。

要做一個民主型的父母,首先對孩子是誠懇的,要善於與孩子交流;對孩子提出合理要求,能夠設立恰當的目標,並堅持要求孩子服從和達到目標;同時尊重孩子的需要,積極支援幼兒的愛好、興趣。做民主型的父母,遇到孩子的不良表現時,不隨意評判,會傾聽孩子真實的情感和想法,瞭解原因何在,等待孩子情緒舒緩後,再引導他良性地表達負面情緒,並堅定指出行為界限,讓孩子把握好分寸;同時,家長要想保護孩子,讓他在生理、情感、社交上不受到傷害,要給孩子一些獨立性,讓孩子自己發現局限性,讓他自己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樣才會使孩子發展出一些能力來。在父母欣賞、信任和有引導的愛與一定的自由之間,孩子將逐漸學會面對挫折、面對困難。

對孩子因材施教更重要

雖然好的父母有一定的模式,但具體到每個孩子來說,其實沒有一個通用的標準,更需要家長用心去瞭解孩子的特點,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很多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實際上,每個孩子天生並不是一張白紙。”一個家庭中,如果有兩個甚至更多的孩子,家長就會明顯感覺到,同樣的父母養育的孩子是有很大的差異的,這就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有些孩子的氣質是屬於難養型的,那麼這個孩子就很難接受母親的撫慰,這種孩子也不安靜,喜歡哭。孩子的成長必定會受到遺傳的影響,而且遺傳因素是家長不能改變的,但環境因素是家長可以改變的。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社會、家庭、學校都會對他產生影響。家庭環境包括父母的性格,父母為人處世的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和孩子互動的模式,甚至父母的工作,家庭居住的環境,家庭是否遷徙,以及家庭的其他成員之間的一些關係,家庭的一些生活的事件等,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家長不能伴隨孩子一生,但家長今天的努力可以為孩子的未來之路灑下陽光。”(記者 賈曉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