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從《小別離》的“大焦慮”中看“焦慮”的利與弊

電視連續劇《小別離》剛結束連播就又開始了新的一輪重播。 電視劇以初升高的中考焦慮引出的留學問題, 凸顯了這個時期家長的無比焦慮。

的確, 現實中的我們遭受各種焦慮的包圍, 那麼被稱為“隱形健康殺手“的焦慮真的是”萬惡”的代名詞嗎?

熱映的電視劇《小別離》, 是圍繞子女留學的問題展開的。 劇中的三個家庭中, 一個家長是社區醫生, 屬於普通的工薪階層, 一心想讓學霸女兒出國, 以改寫自己受欺負的命運;另一個則是中產階級家庭, 爸爸是眼科醫生, 媽媽是公司高管, 夫妻二人常為女兒的教育問題爭吵, 媽媽因為嚴格管束女兒的學習以致母女之間的矛盾不斷;第三個則是富裕家庭, 丈夫身家過億, 他和二婚的年輕妻子則希望將兒子送出國, 讓家族揚眉吐氣, 也好繼承產業。

三個家庭所處的社會階層雖然不同, 但卻面臨共同的煩惱,

就是子女教育的問題。 而且不論家境如何, 三個家庭都為子女的未來而焦慮。 可謂焦慮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但又各有各的焦慮。

焦慮, 也是成功的催化劑

劇中, 富裕家庭的家長是為60後, 而中產家庭的家長是70後。 他們的之所以能夠擁有現在的成就, 其實不能不說是得益於焦慮的催化。 當下, 60後的富商們, 其成功除了借助於改革開放這樣的好時代之外, 哪個不是拼命三郎, 在商海大潮的競爭中摸爬滾打, 最後打下一片天空。 在其財富積累的過程中, 壓力帶來的焦慮情緒可謂如影隨形。 但也正是以往有了這樣的焦慮, 才催其奮進, 不斷超越自我, 才有富庶的今天。

而70後的中產階層們也是如此, 他們的戰場不是商場, 而是考場。

70後的高考, 雖已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但也依然是競爭激烈。 而在工作之後, 依然有各種各樣的晉級考試或類似于考試的應激擋在前面, 只有一路拼殺, 過關斬將, 最後才能躋身中產階級。 在這樣的不定期的考試當中, 焦慮是最常見的體驗, 也就是說在成功的道路上也經常伴隨著焦慮。

焦慮, 可謂是催人前進的皮鞭。 雖然痛, 但痛後會讓人獲益、進步、發展。 所以, 很多成功人士, 雖然口口聲聲討厭焦慮、拒絕壓力, 其實是對焦慮還是有一種潛在的成癮和認同, 也即對焦慮會上癮。 如果沒有了焦慮, 就可能感到閒散不適, 有的人為此會無意識地尋找焦慮甚至製造焦慮。

化解焦慮, 需要兩代同心

焦慮除了會帶給人動力, 還會帶來對未來的恐懼,

也即危機感。 正因如此, 已經在焦慮中獲益的中高產階層, 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優勢, 就會將目光投到自己的後代身上。 希望他們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至少是子承父業。 所以孩子的學業就成了父母心裡的事業。 孩子成績好, 父母的焦慮少點;孩子成績差, 父母的焦慮則會大增。 而出國, 則是相對容易的、父母可以直接參與的一條捷徑, 特別是對不差錢的中高階層而言, 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 就不是太大的問題。 但是, 新的問題來了。 孩子承接了父母的壓力, 變得焦慮了。 一些要出國的孩子, 往往對家長都有不滿, 對未來都感到迷茫。 畢竟, 這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他們也沒有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 特別是一些舉債出國的孩子,
背負的焦慮更大更久。

其實, 父母給孩子設計出國的人生規劃, 大多是用心良苦的。 但孩子們卻未必領情。 家長們的邏輯是孩子小, 不懂事, 只能家長代替其做人生的選擇和規劃。 結果反而可能是費力不討好。 這樣的矛盾非常多見。 但也有的父母在這樣的方面做得非常恰當, 比如易中天先生。 易老師的女兒上高三時, 想請父親對自己填報高考志願提些參考意見。 易中天給女兒的建議是“四項基本原則”和“三維坐標系”。 “四項基本原則”就是:興趣原則, 你選的專業應該是你最感興趣的;優勢原則, 你選的專業必須最能體現你的優勢;創造原則, 這個專業畢業以後從事的工作要具有創造性, 而不是簡單的重複勞動;利益原則,

這個專業必須有著良好的發展前途, 最好能夠賺錢。 “三維坐標系”就是X軸——城市, Y軸——學校, Z軸——專業。 按照這個坐標系, 加上“四項基本原則”, 結合考分, 找一個最佳結合點。 後來, 其女兒考取了一所名校。 由於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願, 她在大學期間如魚得水, 年年獲得一等獎學金, 畢業時還被評為市優秀畢業生。 更為重要的是, 在女兒做出選擇之前, 易老師也是做足了功課, 對很多知名高校都親自尋訪, 拍了照片, 甚至做了視頻。 有了這樣充分的瞭解, 做出的選擇當然也是最為理性而不是盲目的。 可見, 面對未來的選擇, 親子兩代人如果同心協力, 那麼就可以擺脫或減輕焦慮。

有些焦慮, 是強求的結果

當然, 每個孩子的資質不同,儘管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不顧及孩子的智力、能力、氣質、特長等內在因素而一味地追求卓越,那麼即使家長和孩子都承擔了焦慮,也未必會有好的彙報。如果放棄強求,順應孩子本來的心理習性,或許會有更為圓滿的未來。

幾年前,流行一個很發人深省的故事。有個12歲的女孩,學習成績中等,沒有一般孩子唱歌、跳舞等特長。家長帶其參加朋友們的活動,她要麼幫助小小孩,要麼給大家講笑話,忙忙碌碌的,像個小管家。家長雖然想過很多促進學習的辦法,但孩子的成績就是上不去。壓力之下,甚至下滑。家長無奈,只好放棄那些輔導班。期中考試的時候,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裡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結果,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這個女孩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而這個女孩則對媽媽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很多人。女孩的母親感慨,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裡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文/宋崇升(北京回龍觀醫院) 每個孩子的資質不同,儘管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不顧及孩子的智力、能力、氣質、特長等內在因素而一味地追求卓越,那麼即使家長和孩子都承擔了焦慮,也未必會有好的彙報。如果放棄強求,順應孩子本來的心理習性,或許會有更為圓滿的未來。

幾年前,流行一個很發人深省的故事。有個12歲的女孩,學習成績中等,沒有一般孩子唱歌、跳舞等特長。家長帶其參加朋友們的活動,她要麼幫助小小孩,要麼給大家講笑話,忙忙碌碌的,像個小管家。家長雖然想過很多促進學習的辦法,但孩子的成績就是上不去。壓力之下,甚至下滑。家長無奈,只好放棄那些輔導班。期中考試的時候,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裡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結果,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這個女孩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而這個女孩則對媽媽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很多人。女孩的母親感慨,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裡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文/宋崇升(北京回龍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