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譜

清燉鯽魚的做法

清燉鯽魚是關于鯽魚的最常見的一種做法, 也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的一種做法。 而且關于清燉鯽魚的做法也是有很多的, 一般人其實做出來的清燉鯽魚的味道都是不一樣的。 鯽魚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的, 其實有時候在很多小河里面都是能夠看到鯽魚的, 特別是在退潮的時候, 鯽魚會顯得很多很多。

一般小河里面的鯽魚都是野生的鯽魚, 所以這樣的鯽魚通常個頭都是比較小的;而很多魚塘里面的鯽魚卻是個頭很大的那種。 其實小河里面的野生鯽魚的味道要比飼養的鯽魚的味道要好很多。 那么, 下面就來說說清燉鯽魚的具體做法。

食譜材料

鯽魚500克, 水發香菇50克, 冬筍25克, 熟火腿25克, 蔥、姜、紹酒、豬油、雞粉、鹽各適量。

烹制方法

1、把鯽魚收拾干凈, 洗凈后瀝干, 用刀在魚兩側劃細紋, 用紹酒及少許鹽把魚腌一會兒;把蔥切成段, 姜切片,

香菇、火腿、冬筍均切片。

2、將鯽魚放在湯盆中, 放入香菇、筍片、火腿片、豬油、蔥、姜, 倒入用雞粉兌好的湯, 用旺火蒸半小時取出, 撿去蔥姜即可。

此菜名為清燉, 實際采用蒸的方法, 用微波爐也可制作。

功效與宜忌

溫胃止痛。 適用于慢性胃炎之脾胃虛寒型。 癥見胃脘部喜暖喜按, 冷痛或有腹瀉, 舌質淡苔白。 對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療效卓著。

鯽魚是主要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 喜群居而行, 擇食而居。 肉質細嫩, 肉營養價值很高, 每百克肉含蛋白質 13克、脂肪 11克, 并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 鯽魚藥用價值極高, 其性平味甘, 入胃、腎, 具有和中補虛、除羸、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 鯽魚分布廣泛, 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 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鯽魚最肥美,

為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 最大體長約30cm, 棲息深度為0~20米, 無毒, 經濟型食用魚類, 物美價廉。

鯽魚味甘、性平, 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乳、除濕之功效。

宜:慢性腎炎水腫, 肝硬化腹水, 營養不良性浮腫者宜食;孕婦產后乳汁缺少者宜食;脾胃虛弱, 飲食不香者宜食

小兒麻疹初期, 或麻疹透發不快者宜食;痔瘡出血, 慢性久痢者宜食。

忌:鯽魚補虛, 諸無所忌。 但感冒發熱期間不宜多吃

所以, 通過上面的介紹, 我們就能夠詳細地了解到了清燉鯽魚的做法以及詳細的步驟。 通過了解, 我們可以發現清燉鯽魚的做法和我們想象中的做法其實是差不多的。 另外, 鯽魚對于人體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比如:鯽魚能夠開胃、益氣、除濕等等,

但是因為鯽魚補需, 所以在感冒的時候是不可以吃鯽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