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服用中成藥有講究 亂服出現反效果

服用中成藥有講究

感冒類中成藥

感冒類中成藥有板藍根、感冒清熱沖劑等。 中醫一般把感冒分為風熱、風寒兩種, 而常用的感冒藥也分為寒性、熱性。

用反了, 不但對治療沒幫助, 還會加重病情。 比如感冒軟膠囊是治療風寒感冒的, 具有解表清熱的功能, 但如果因風熱感冒而服用, 就會加重病情。

祛火類中成藥

祛火類中成藥有黃連上清丸等。 “上火”是我們常遇到的小毛病, 不少人都喜歡吃中成藥調理, 只要一牙疼、出現上火的症狀就買來黃連上清丸吃, 一些女性更是利用它的泄瀉作用來通便減肥。

但需要注意的是, 黃連上清丸等清熱解毒產品, 都屬苦寒藥, 中醫辨證適用于實火上攻的症狀, 如果患者是由虛火或者心火引起的上火, 那麼服用這些藥物就會導致身體更加虧虛, 症狀更明顯。 此外, 服用此類藥後往往會“瀉”, 耗損胃氣, 導致脾胃虛弱。

補益類中成藥

補益類中成藥有烏雞白鳳丸、六味地黃丸等。 大家在補之前要先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補, 體質較強者就不宜補。 只有清楚自己的體質後, 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補益藥。

只要腎虧就吃“六味地黃丸”的現象比比皆是, 不少人將它視為“補腎秘方”長期食用, 但卻感覺越補越虛, 不僅原有的症狀加重了, 甚至還補出了胃腸不適的毛病。 到醫院“投訴”六味地黃丸的患者, 多數是自己濫用造成的。

服用中成藥的正確方法

(1)嚴格按量服用

中成藥治病, 藥量有一定的靈活性, 有時不易準確掌握。 由於中醫師處方時, 對中成藥的每次藥量往往不專門注明, 故在具體使用時, 病人首先應看清藥品標籤或說明書。 有時, 中成藥小粒丸劑的說明書上寫著每次服多少多少克,

而又不標明多少粒藥為多少克, 這常常會給病人帶來困惑。 遇此情況時, 病人不可怕麻煩, 應向藥師問明換算方法或每次服藥粒數(不要問醫生, 因非其本職, 否則可能誤服), 中藥不是絕對無毒的, 有些藥性峻烈的藥, 多服是會傷身體的。 故而, 不僅對中成藥的服藥量須認真對待, 而且對有關藥物的禁忌症也絲毫馬虎不得, 用藥前必須詳閱藥品說明書, 以排除禁忌症。 遇小兒或年老體虛者, 凡藥性猛烈的成藥還須減量慎用。

(2)注意服藥時間

根據古醫籍規定, 中藥服用時間的選擇, 應按“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而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藥而後食”的原則進行。 對於特殊服藥時間規定的中成藥,

通常宜選在飯前或空腹時服。 因為大多數食物可對中藥的吸收產生干擾, 故而飯前服藥有利於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 對於慢性病需長期服藥者, 宜養成定時服藥的習慣, 而對治療特定病症的成藥則無須強調空腹或服藥定時, 如治冠心病的蘇合香丸、治胃痛的胃樂片等, 均可隨時服用;安神藥則安排在睡前服為最適宜。

(3)注意服藥方法

中成藥的服用方法也有講究。 中成藥中常見劑型之一大粒丸劑, 常常給服藥者帶來不便, 初次使用該劑型者往往不知該怎樣吞服才好。 要知道, 任何一口將其吞下的企圖都是應當嚴格禁止的, 因為這有可能造成藥丸卡在喉嚨裡上下不得, 甚至引起心律紊亂等嚴重後果。

正確的服法是用清潔的小刀將藥丸切成小粒, 而後分幾次用溫開水送服;對於出廠不久、質地較軟的大粒丸劑, 可用清洗過的手直接將其分裂搓製成小丸服下。 一顆大丸通常至少分成20粒以上的小丸、分2-3次吞下較為合理, 否則同樣會引起噎阻。 生活中, 有些人在服大粒丸劑時, 愛將藥丸嚼食, 這其實不宜提倡。 因為雖然多數藥丸因在製作中加入了蜂蜜而帶甜味, 但不少丸藥仍帶有濃厚的中藥異味。 嚼服者一旦因藥丸異味而引起噁心反應, 往往來不及咽下口中稠厚的藥漿而會引起嘔吐, 這可就事與願違了。 如果為了加快藥物吸收、加速藥效產生, 則方便的做法是取少許溫水將藥丸搗調成稀糊狀後, 用溫開水送服。

(4)注意服藥反應

隨著中成藥的廣泛應用, 更多的不良反應必須會越來越多見, 服用中成藥者應對此有所警惕。 凡服藥後出現皮疹、瘙癢、發熱等過敏反應者, 均應立即停藥, 並去醫院診治。 凡有過服用某種中藥而致過敏史者, 還須牢記以後再不可使用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