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治體癬竟“治”出藥物性肝炎

藥肝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

在某醫院收治的肝炎患者中, 因各種各樣的用藥不當引發的藥物性肝炎占了5%—10%左右, 并且這個數據還在呈上升趨勢。 孫女士是因為多年的體癬一直用一種治療皮膚病的藥膏擦拭皮膚, 連續擦拭了5年后, 導致藥物毒性通過皮膚滲入體內, 最終因肝臟損傷嚴重引起了慢性重癥肝炎。

分析

濫用藥物成健康新“殺手”

專家介紹說, 藥物性肝炎主要是藥物在治療其他疾病過程中出現的肝臟損傷, 如出現黃疸、肝功能異常, 甚至重癥肝炎。

專家認為有些患者在藥物知識上的無知實在令人驚訝。

例如不少人生病了就自己隨便購買藥物自己當醫生, 甚至使用所謂的民間偏方煎熬中藥治療。

專家提醒廣大市民朋友, 生病吃藥應慎之又慎;保健品老弱病殘可以吃, 但健康人群則大可不必;至于因為生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必須要長期用某種藥, 則一定在負責任醫生的指導下規范用藥, 切不可馬虎大意。

追問

如何來監管濫用藥物

就在前幾天, 央視曝光了上海一個15歲患者小峰因得了簡單的腳癬, 到醫院治療時醫生給用激素類藥物, 最后導致身患脂肪肝、膽結石、柯興氏綜合征等多種疾病。

小峰的情況反映了一個濫用激素的問題, 事實上, “三素一湯”———即濫用抗生素、激素、維生素和輸液已成了目前很普遍的問題。

濫用藥物現象的泛濫, 除了患者本身, 一些不負責任的醫生亂開藥、濫用藥也是個很大的原因。 因此如何監管由醫生引發的濫用藥物現象, 如何從醫院這個源頭控制住濫用藥, 必須引起有關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視。

相關鏈接

藥物性肝炎簡稱藥肝, 是指由于藥物或(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肝臟損害。 可以發生在以往沒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來就有嚴重疾病的病人, 在使用某種藥物后發生程度不同的肝臟損害。 藥物性肝病的前驅癥狀, 常有發熱、惡寒、蕁麻癥樣或麻疹樣皮疹、瘙癢、關節痛或淋巴結腫痛。 目前至少有600多種藥物可引起藥肝, 其表現與人類各種肝病的表現相同, 可以表現為肝細胞壞死、膽汁瘀積、細胞內微脂滴沉積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嚴重者類似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 發生出血傾向, 腹水形成, 肝昏迷以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