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膽囊結石是否手術 可先評估膽囊功能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任珊珊、王婧通訊員林偉吟)70多歲的陳伯最近查出膽囊裡有1.9釐米大小的結石。 “要不要做手術取出結石?”家人有些犯難, 擔心陳伯承受不住手術的打擊, 又怕不取出結石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膽囊結石要不要取出, 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胰外科教授、膽道外科主任劉超表示, 以陳伯為例, 結石雖然令他消化功能不佳, 但並沒有引發典型的疼痛, 且膽囊壁不厚。 正值春節, 綜合考慮後, 劉超便建議陳伯先採取保守治療。

膽囊結石超十年最好手術

記者獲悉, 膽囊結石在成年人中的發病率可高達20%,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膽結石, 即便在體檢中發現, 尤其是年輕人, 覺得平時也不痛便置之不理, 不予治療。

對此, 劉超提醒, 靜止性膽結石有一部分可能終身不發病, 一般平時完全無症狀, 但不代表一直不會出現症狀。 對於知道自己有膽結石, 但是不願意切膽的病人, 要注意春節期間可能是高發期。

“靜止性膽結石可能會讓我們的春節過得不痛快。 長期來說, 膽囊長期感染, 也可能誘發膽囊癌和膽管癌。 ”劉超表示, 膽囊結石超過十年, 一般會建議做手術。 患靜止性膽結石十年以上, 可能誘發膽囊癌和膽管癌。

莫名變“黃”或與腫瘤有關

得了膽結石, 到底要不要切膽?很多人對此莫衷一是。

劉超指出, 如果病人的膽囊大小正常且膽囊壁不厚, 通常可被視作“膽囊功能正常”。 如果是靜止性膽結石, 膽囊功能還存在, 患者也比較年輕, 可以先觀察, 每半年做一次肝膽B超。

如果膽囊功能很好, 切除後患者往往感覺不舒服, 會發生膽汁反流性胃炎, 膽汁持續往腸道反流, 表現為腹痛、吐酸水等症狀。 但如果膽囊功能已被消耗得差不多, 切膽之後患者的體驗反而更好。

不少人把黃疸當成肝癌的風向標。 其實未必如此。 劉超指出, 膽道感染和腫瘤都能引起黃疸。 那麼兩者該怎麼區分?

“有個簡單的區分方法:如果先是肚子痛, 痛了半天、一天后發現小便變黃了, 這種一般是感染引起的黃疸。 ”劉超指出, 如果患者胃口差,

未發生疼痛, 也沒有發燒, 然後出現黃疸, 那麼一般和腫瘤有關。

術後譫妄要警惕肝功能不好

“肝功能不好容易譫妄。 ”肝臟有解毒功能, 肝功能不好的話, 毒性物質在體內積聚, 人就容易興奮、胡言亂語、打人或者呼呼大睡。 劉超提醒, 做完切肝等重大肝膽手術的患者,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 要警惕肝臟功能可能下降。 春天肝氣旺盛, 素有“春養肝”之說, 不少人以為“肝火旺”就是肝不好。 劉超表示, 中醫的“肝火旺”之“肝”並不等同于西醫解剖學的肝臟, “肝火旺”與肝功能不好並無直接關係, 有些肝臟疾病患者, 本身平時的性格卻很平和。 “肝火旺”是中醫常見概念。 生活中有些人脾氣急躁, 動不動就急眼, 我們常常稱之為“肝火旺”。

常見典型症狀包括脾氣急躁、眼睛發紅、頭暈頭痛、消化不好、大便偏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