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

不做結婚狂 婚姻不是必選題

一、結婚一定是女人的歸宿嗎?

現在剩女越來越多, 并不是因為這些女人不夠優秀, 而是她們始終找不到適合的人。 結婚是什么?難道結婚一定是女人的歸宿嗎?

結婚, 或許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不同的意義, 你是否有想過, 我們為什么要結婚?對男人女人而言, 婚姻背后或許也各有著不同的意義。 結婚不見得是終極命定的路, 對于沒有結婚規劃的人來說, 不結婚才是正經事!

在眾多的不結婚才是不正常的言論中, 突然冒出這么一句話, 你感覺到突兀嗎?還是覺得松了一口氣, 覺得終于有人贊同自己?

二、我們為什么要走入婚姻?

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在不斷豐富, 但是就精神層面來說, 依然落后于物質的發展。 比如結婚這個事, 有很多父母催促子女結婚, 擔心他們年長以后無人陪伴照顧。 但是也不能否認, 自家的孩子不輸于別人的這種較勁的心理也在作祟。 從結婚的年齡、對象、孫子的性格、外貌等等都在比較之內。 在這種壓力下, 很多到了適婚年齡的人為了擺脫那種如影隨形的問候, 選擇匆匆走入婚姻。

忙了一年之后, 好不容易和家人團聚, 身心放松。 但是吃飯的時候, 桌子上的話題, 聊著聊著又會不禁連結于父母近年愈來愈為女兒所操心的話題,

那個主流社會對女性"終極命定"--婚姻。

三、剩女橫行父母也操心

例如以下的場景:這幾天, 看著爸爸經常拿著手機神秘兮兮的, 一時又緊張自己的whatapps有沒有收到, 一時又突然要下樓接電話, 看他的樣子, 連我也不禁猜測他是不是要搞婚外情了, 后來才知道原來他正緊密聯系著一位以前工作的同事, 一位也同樣為著自己單身兒子并為此感到苦惱的同事。

很多優秀的女性被剩下, 不是因為她們有多平庸, 而是因為優秀。 她的壓力只是因為我們所存在的正是一個對女性處境想象如此狹隘的社會。 雖說大家都說社會現在兩性的社會地位都變得平等了, 女強人多了,

"欺凌"男性同胞的公主們也多了, 再說要爭取性別平等, 似乎也太oldschool。

可是, 在現今世界各地的女性仍是面對同工不同酬;工作地方缺乏托兒支持;"男主外, 女主內"等性別角色定型的觀點, 這一切都不利女性在"婚姻"以外或以后, 開拓一條自己想到達的人生道路, 但與此同時, 我家父母對自家女兒的苦心, 我卻有著一種同理之情在當中。

四、婚姻能換來生活的保障嗎?

我們的父母生于民革時代, 震蕩的社會環境, 中國香港城鄉之間的貧富差異, 使他們對于"安居樂業"有一套更深刻的體會。 對爸媽來說, 能成為女兒的伴侶, 最實在的標準就是要有自己的物業, 有穩定的職業, 能為自己的女兒和未來的孫子提供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 因為父母也相信這不竟是華人女性在沒有太多更好選擇下, 比較適合未來在地球生存的一條。 然而這種人生取向, 是受過大學教育, 在世界500強的外企工作的你所追求的生活嗎?

五、婚姻="文章是自己的好, 妻子是別人的好"?

相信這樣一個故事對你我都不陌生:他和太太本來是青梅竹馬,

也是受過教育的人, 戀愛時經常以文字書本作交流, 可是后來家里有孩子, 他在外為口奔馳, 無睱再寫詩, 太太在內顧了孩子也看不了書, 大家的生活失去了共同語言, 太太并不理解他在外的工作, 而家庭生活也協調不了彼此的步伐, 他對這種生活也愈來愈乏了, 想離開太太和兒子, 重新生活。 如果這時有一位異性能和他聊聊文學、談談夢想, 勾起他的青蔥回憶, 后續會怎么樣呢?

六、"步伐不一致"?女人容易被嫌棄

而我卻為他的太太感到可憐。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女性,究竟要放棄多少機會成本,才能成為一個"煮飯婆",能為一個男人照顧養育孩子到與我年紀相約的年齡?今天太太和他步伐不一致,他就乏了,那意味著什么呢?

我們的"婚姻"也在最好的年代,也在最壞的年代。在這世代,我們都是網絡喧鬧,而在人世間寂寞。

人人都渴望被愛,這使我們在兩性,甚至同性關系上很容易相愛,或開始去愛,但開始了又如何持續地愛,所講究的就是責任、付出和承擔,這種"持續"亦并非人人有興趣去摸索。當然人人尋覓的愛情也有自己的模樣,用不著什么事都要長長久久,一刻快活也是對短暫人生的一款革命者姿態。

七、保持自我不婚也很快樂

如果換作是任何人,只要能滿足這位丈夫的談心要求,都可以讓他背叛自己的婚姻。這不是因為愛,只是他和太太生活步伐不協調的避難所。簡單來說,外面的女人吸引他的唯一理由只是"我不是他太太"。

作為一個亞洲裔的女性,在這個還是性別不平等的世界中,面對別人對我們人生的惡意批評,還是好意糾正,我們可以跌倒學習聆聽改良,但無論怎樣也定必不可以失卻屬于自己生活的一塊,不可失卻自己夢想的一塊。因為失卻了自己的一塊,會使我們在不同的關系中脫節,會使我們在歪理滿布的社會"標準"中迷失。

"保持自己的一塊"并不是指要自我中心或是自私到底,而在一段關系中,這種保持才是建造彼此地位平等的先決條件,也是我們將來因為所愛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先設。"平等"使我們能彼此支持照顧,"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使我們能共同進步且步伐一致。

因此和父母所想的剛好倒轉,如果你希望將來要找一個已有物業有穩定收入的人成為家庭伴侶,那建議你選擇先努力成為一個有財政能力為原生家庭購置物業的人;如果你希望將來的愛人是有見識有想法的,那就要先成為一個心胸廣闊,勇于嘗試接納嘗試新事物的人。

六、"步伐不一致"?女人容易被嫌棄

而我卻為他的太太感到可憐。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女性,究竟要放棄多少機會成本,才能成為一個"煮飯婆",能為一個男人照顧養育孩子到與我年紀相約的年齡?今天太太和他步伐不一致,他就乏了,那意味著什么呢?

我們的"婚姻"也在最好的年代,也在最壞的年代。在這世代,我們都是網絡喧鬧,而在人世間寂寞。

人人都渴望被愛,這使我們在兩性,甚至同性關系上很容易相愛,或開始去愛,但開始了又如何持續地愛,所講究的就是責任、付出和承擔,這種"持續"亦并非人人有興趣去摸索。當然人人尋覓的愛情也有自己的模樣,用不著什么事都要長長久久,一刻快活也是對短暫人生的一款革命者姿態。

七、保持自我不婚也很快樂

如果換作是任何人,只要能滿足這位丈夫的談心要求,都可以讓他背叛自己的婚姻。這不是因為愛,只是他和太太生活步伐不協調的避難所。簡單來說,外面的女人吸引他的唯一理由只是"我不是他太太"。

作為一個亞洲裔的女性,在這個還是性別不平等的世界中,面對別人對我們人生的惡意批評,還是好意糾正,我們可以跌倒學習聆聽改良,但無論怎樣也定必不可以失卻屬于自己生活的一塊,不可失卻自己夢想的一塊。因為失卻了自己的一塊,會使我們在不同的關系中脫節,會使我們在歪理滿布的社會"標準"中迷失。

"保持自己的一塊"并不是指要自我中心或是自私到底,而在一段關系中,這種保持才是建造彼此地位平等的先決條件,也是我們將來因為所愛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先設。"平等"使我們能彼此支持照顧,"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使我們能共同進步且步伐一致。

因此和父母所想的剛好倒轉,如果你希望將來要找一個已有物業有穩定收入的人成為家庭伴侶,那建議你選擇先努力成為一個有財政能力為原生家庭購置物業的人;如果你希望將來的愛人是有見識有想法的,那就要先成為一個心胸廣闊,勇于嘗試接納嘗試新事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