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金雞腳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綱目拾遺》載有辟瘟草, 謂之一名獨腳金雞, 又名鴨腳金墾。 並引《百草鏡》雲:鴨腳金星, 即辟瘟草。 葉如鴨腳, 大而薄, 背生星點, 至八九月間星老乃黃, 幹之, 其氣香冽不變, 若葉太老及經水者, 便不香。 所述特徵與本種近似。

【拼音名】Jīn Jī Jiǎo

【別名】辟瘟草、鴨腳金星草、獨腳金雞、豬蹄叉、雞腳叉、烏毛丁、鴨腳珠、鴨腳掌、三叉劍、鵝掌金星草、鴨腳伸筋、三叉風、鹽桃草、鴨掌香、鴨掌星、鴨膠掌、鴨膠草、雙鳳尾草、三角楓、鳥見飛、金星雞腳草、三滴血、三叉虎、雞腳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金雞腳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matopsis hastata(Thunb.)Kitag.[Polypodium hastatum Thunb.]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採收後, 除去雜質,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植株高10-35cm。 根莖細長, 橫生, 與葉柄基部密被紅棕色、狹披針形鱗片, 先端長漸尖, 基部近圓形, 盾狀著生, 邊緣略有齒。 葉疏生;葉柄長5-20cm, 禾稈色, 基部有關節, 向上光滑;葉片厚紙質, 通常3裂, 偶有5裂或2裂, 長5-15cm, 寬4-10cm, 基部圓楔形或圓形;裂片披針形, 長5-10cm, 寬1-2cm, 中間1片最長, 先端漸尖, 全緣或略呈波狀, 有軟骨質狹邊, 兩面光滑;中脈與側脈兩面均明顯, 小脈網狀, 有內藏小脈。 孢子囊群圓形, 沿中脈兩側各成1行, 位於中脈與葉邊之間。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2300m的林下或少陰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長江流域以南及陝西、甘肅、臺灣、河南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莖圓柱形, 細長, 多折斷, 長短不一,

直徑2-3mm, 密生鱗片, 棕紅色或棕褐色。 葉片多皺縮, 潤濕展平後, 多呈掌狀3裂, 也有1-5裂的, 裂片或葉片披針形, 長5-10cm。 上表面棕綠色, 下表面灰綠色, 葉緣內卷, 葉片厚紙質, 易破碎;葉柄長2-18cm。 孢子囊群圓形, 紅棕色, 稍近主脈, 或有的已脫落。 氣微, 味淡。

2.顯微鑒別 葉的橫切面:上表皮細胞1列呈長方形, 具有氣孔;柵欄組織1列, 細胞矩圓形, 海綿組織細胞類圓形或卵圓形, 和柵欄細胞區分不很明顯, 但排列疏鬆;下表皮細胞較小, 氣孔較多。 主脈處表皮細胞內方均有厚角組織, 維管束1個, 周韌型, 本質部呈T形, 由管胞和纖維組成, 內皮層明顯, 其外方有一棕色環。

3.粉末特徵 棕褐色, 氣孔為不定式, 副衛細胞2-4。 孢子囊呈橢圓形, 長220-260μm, 直徑260-340μm, 孢子囊細胞作環狀排列,

外壁及側壁呈馬蹄形增厚, 棕黃色或紅棕色, 孢子囊柄由1-2列長方形薄壁細胞組成, 長約320μm。 孢子類圓形, 直徑30-40μm。 分泌塊大小不等, 紅棕色或褐色, 有不明顯的紋孔。

【化學成份】葉含香豆精(coumatin)。

【鑒別】

(1)取粗粉1g, 加乙醇10ml, 置水浴上回流15min, 濾過。 取濾液1ml, 加鹽酸數滴及鎂粉少許, 顯櫻紅色。

(2)取上述濾液1ml, 加3%碳酸鈉水溶液1ml, 在水浴中煮沸3-5min, 放冷, 加重氮化試液數滴, 顯紅色。

(3)取粗粉1g, 加水10ml, 置60℃水浴上加熱20min, 濾過。 取濾液1ml, 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 顯藍綠色。

(4)取上述水溶液1ml, 加鹼性酒石酸銅試液1ml, 置水浴上加熱數分鐘, 發生紅色沉澱。

【性味】甘;微苦、微辛;涼;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驅風鎮驚;利水通淋。 主外感熱病;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小兒驚風;癰腫瘡毒;蛇蟲咬傷;水火燙傷;痢疾;泄瀉;小便淋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大劑量可用至60g, 鮮品加倍。 外用:適量, 研末撒;或鮮品搗敷。

【附方】

本品之葉有二、三歧似禽掌者, 背生黃褐色孢子囊群, 狀若星點, 故有鵝掌金星草、鴨腳金星草、金雞腳、獨腳金雞諸名。

辟瘟草者, 《綱目拾遺》雲:佩帶之可辟疫氣。 由其效用得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