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唇馬先蒿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Dà Chún Mǎ Xiān Hāo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大唇馬先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dicularis rhinanthoides Schrenk.subsp.labellata(Jacq.) Tsoong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 曬乾。

【原形態】磊唇馬先蒿 多年生草本,

高15-30cm。 根肉質。 莖多條從基部發出。 基生葉成叢, 有長柄, 柄長2-5cm;葉片披針狀長圓形, 羽狀全裂, 裂片9-12對, 卵形, 邊緣有銳齒;莖生葉少, 柄短。 總狀花序短;苞片葉狀, 無毛或有疏毛;花萼長卵形, 齒5, 後方1枚較小, 全緣, 其餘的基部狹縮, 上部卵形且有鋸齒;花冠玫瑰色, 筒長於萼1倍, 盔上喙多少膝狀屈曲向前, 喙長達8-10mm, 常作S形捲曲, 下唇寬2.5-3cm, 基部寬心形, 伸到筒的後方, 側裂大於中裂1倍;雄蕊著生於筒端, 前方1對花絲有毛。 蒴果披針狀卵形, 有小凸尖。 種子卵圓形, 有網紋。 花期7-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0-4500m的山谷潮濕處和高山草甸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河北、山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肉質, 莖葉皺縮。 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披針狀矩圓形,

羽狀全裂, 裂片緣有銳齒。 苞片葉產太;花萼長卵狀, 全緣;花冠玫瑰色。 蒴果披針狀卵形, 有小凸尖。 氣微, 味微苦。

【性味】味甘;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 主痢疾;腹瀉;肝炎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