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月經是如何週期性變化的

月經是如何週期性變化的?女性生殖系統的生理特點之一, 是它的週期性變化, 而月經是這個週期變化的重要標誌。 月經週期主要是由下丘腦-垂體-卵巢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 下丘腦調節垂體的功能, 而垂體又調節卵巢的功能。

子宮內膜, 則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 發生週期性的變化。 卵巢產生的性激素, 反過來又作用於下丘腦和垂體, 影響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激素的釋放, 即所謂回饋作用;抑制其釋放時稱為負反饋, 促使其釋放時稱為正回饋。

正常月經週期血液內激素的變化與卵巢、子宮內膜的關係如下:在前一月經週期黃體萎縮後,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隨之下降, 解除了對下丘腦及垂體的抑制。 下丘腦產生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通過垂體門靜脈系統進入垂體前葉, 促使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激素的分泌及釋放。 在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激素的協同作用下, 卵巢中卵泡逐漸發育成熟, 並產生雌激素, 使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期變化。 卵泡發育成熟後, 體內雌激素出現第一個高峰。

雌激素分泌量增多, 對下丘腦、垂體產生回饋作用, 抑制促卵泡激素的產生, 促進促黃體生成激素分泌增多, 出現促黃體生成激素峰, 觸發了排卵。 排卵後黃體形成, 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 子宮內膜發生典型的分泌期變化。 排卵後, 雌激素水準暫時降低, 隨後又出現第二個較低的高峰。

黃體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 通過負反饋作用, 抑制下丘腦、垂體, 使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激素分泌減少, 黃體開始萎縮。 黃體萎縮後, 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隨之下降, 子宮內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 發生壞死、脫落而月經來潮。 黃體萎縮後, 也解除了對下丘腦、垂體的抑制, 使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再分泌, 而開始了另一個月經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