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紫薇花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Zǐ Wēi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Common Crapemyrtle

【別名】鷺鷥花、五裡香、紅薇花、百日紅、佛相花、滿堂紅、怕癢花、猴刺脫、紫梢、癢癢花、寶幡花、五爪金龍、狗骨頭、紫金標、紫蘭花、阿米荼、紫荊花、紫金花、蚊子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千屈菜科植物紫薇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gerstroemia indica L.

採收和儲藏:5-8月採花, 曬乾。

【原形態】落葉灌木小喬木, 高達7m。 樹皮平滑, 灰色或灰褐色。 枝幹多扭貢, 小枝纖細, 有4棱, 略成翅狀, 葉互生或有時近對生;幾無葉柄;葉往紙質, 橢圓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 長2.5-7cm, 寬1.5-4cm, 先端短尖或鈍形, 有時微凹, 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 無毛或下麵沿中永有微柔毛;側脈3-7對。 花淡紅色、紫色, 常呈圓錐花序頂生;花梗長3-15mm;花萼長7-10mm, 萼筒外部無棱槽, 先端通常6淺裂, 裂片卵形;花瓣6, 皺縮, 長12-20mm, 有長爪;雄蕊36-42, 外面6枚著生於花萼上, 比其餘長, 花藥大, 綠色;雌色;雌蕊1, 花柱細長, 柱頭頭狀。 蒴果橢圓狀球形, 長1-1.3cm, 成熟時紫黑色。

種子有翅, 長約8mm。 花期6-9月, 果期9-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喜生於陰濕肥沃的土壤上。

資源分佈:吉林、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 生長適溫30℃左右, 稍耐旱, 耐修剪。 對土壤要求不嚴, 以向陽和技地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扡插繁殖。 在春季3月, 植株萌芽前, 先擇二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枝條, 栽成長15cm左右, 按行株距35cm×cm, 斜插於苗床上, 入土的深度為插穗的二分之一, 壓緊, 澆水保濕。 約經1年育苗後, 於第2年早春, 插苗萌芽前, 按行株距300cm×300cm開坑, 每栽1株。 此外, 引種上多以種子繁殖, 於春季播種育苗。

【性狀】性狀鑒別 花淡紅紫色, 直徑約3cm;花萼綠色,

長約1cm, 先端6淺裂, 宿存;花瓣6, 下部有細長的爪, 瓣面近圓球而呈皺波狀, 邊緣有不規則的缺刻;雄蕊多數, 生於萼筒基部, 外輪6枚, 花絲較長。 氣微, 味淡。

【化學成份】花含紫薇堿(lagerine), 印車前明堿(lager-stroemine), 又氫輪葉十齒草堿(dihydroverticillatine), 十齒草明堿(decamine), 十齒草吹堿(decinine), 十齒草堿(decodine), 矮牽牛素-3-阿拉伯糖甙(petunidin-3-arabinosede), 錦葵花素-3-阿拉伯糖甙(malvinidin-3-arabinoside)等花以甙[2]。

【性味】味苦;微酸;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上血。 主瘡癤癰疽;小兒胎毒;疥癬;血崩;帶下;肺癆咳血;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或研末。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 或煎水洗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治風丹:紫薇花一兩。 煎水煮LAO糟服。 (《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產後血崩不止, 血隔症瘕, 崩中, 帶下淋漓, 疥癩癬瘡。

2.《嶺南采藥錄》:治小兒爛頭胎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