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服用中藥禁忌六口 因病而異緊跟醫囑

服用中藥是否忌口, 是一些病友所關心的事。 忌口是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 壞了大夫手。 ”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 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 其有關內容也廣泛記載於《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  

實踐證明, 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禽、蛋、蔬菜、瓜果及油鹽醬醋茶等都有各自的性能, 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 均產生一定影響。 如清代章杏雲之《調疾飲食辯》中雲:“病人飲食, 藉以滋養胃氣, 宣行藥力, 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 失宜則反為藥餌為仇。 ”所以, 傳統中醫很講究服用中藥須注意飲食忌口。 一般飲食禁忌原則如下:

忌濃茶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 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 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 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 減低療效。 尤其在服用“阿膠”、“銀耳”時,

忌與茶水同服, 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生物鹼等產生沉澱, 影響人體吸收。 如平時有喝茶習慣, 可以少喝一些綠茶, 而且最好在服藥2~3小時後再喝。

忌蘿蔔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生蘿蔔(服理氣化痰藥除外), 因蘿蔔有消食、破氣等功效, 特別是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 吃蘿蔔會削弱人參等的補益作用, 降低藥效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忌生冷 生冷食物性多寒涼, 難以消化。 生冷類食物還易刺激胃腸道, 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 故在治療“寒症”服中藥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濕藥, 或健脾暖胃藥, 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忌辛辣 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 耗氣動火。 如服用清熱敗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間, 須忌食辛辣。 如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熱性之品, 如若食之, 則會抵消中藥效果, 有的還會促發炎症, 傷陰動血(出血)。

忌油膩 油膩食物性多粘膩, 助濕生痰, 滑腸滯氣, 不易消化和吸收, 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

從而降低療效。 服用中藥期間, 如進食葷膩食物, 勢必影響中藥的吸收, 故對痰濕較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須忌食動物油脂等油膩之物。

忌腥膻 一般中藥均有芳香氣味, 特別是芳香化濕、芳香理氣藥, 含有大量的揮發油, 賴以發揮治療作用, 這類芳香物質與腥膻氣味最不相容。 若服用中藥時不避腥膻, 往往影響藥效。 如魚、蝦、海鮮腥氣, 牛羊膻味。 對那些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瘡癤、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 在服用中藥期間必須忌食腥膻之物, 還應少吃雞、羊、豬頭肉、蟹、鵝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發物。 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異性蛋白, 部分病人特別敏感容易產生過敏,

從而加重病情。

古代早就認識到服用某些藥物時, 不可吃某些食物, 如古代文獻中還有大量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天門冬忌鯉魚;荊芥忌魚、蟹、河豚、驢肉;白術忌大蒜、桃、李;蜂蜜忌生蔥;鱉魚忌莧菜;雞肉忌黃鱔;珍珠母、酸棗仁、貝母、半夏忌茶葉等。

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 治療效果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如傷風感冒或小兒 出疹未透時, 應忌食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引起的胸悶、腹脹服中藥時, 應忌食容易引起脹氣的豆類和土豆、紅薯等;如肝炎、慢性胃腸炎患者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藥時, 忌食大蒜, 因為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 使黏膜充血, 所服的中藥就不能有效地發揮其治療作用;水腫患者服用利尿退腫等中藥時, 還應少進食鹽;服用止咳祛痰藥時, 應忌食過鹹、過甜的食物, 同時應忌煙、酒、魚、蝦、蟹等發物, 以免助濕生痰, 加重咳嗽;服用安神藥時應忌濃茶和咖啡。

總之, 服藥忌口有其一定的科學道理, 這些也是長期臨床觀察的經驗總結。為了取得良好的療效,在服用中藥期間,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另外,在服用中藥時,最好不要喝飲料,因為飲料中的添加劑、防腐劑等成分也會影響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而降低藥效。當然,忌口也不能絕對化,要因人、因病而異,對一般病人,特別是慢性病人來說,若長時間忌口,禁食的種類又多,則不能保持人體正常所需營養的攝入,反而降低了人體的抵抗力,對恢復健康不利,因此在醫師指導下,可適當食用增加營養的食物,以免營養缺乏。

這些也是長期臨床觀察的經驗總結。為了取得良好的療效,在服用中藥期間,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另外,在服用中藥時,最好不要喝飲料,因為飲料中的添加劑、防腐劑等成分也會影響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而降低藥效。當然,忌口也不能絕對化,要因人、因病而異,對一般病人,特別是慢性病人來說,若長時間忌口,禁食的種類又多,則不能保持人體正常所需營養的攝入,反而降低了人體的抵抗力,對恢復健康不利,因此在醫師指導下,可適當食用增加營養的食物,以免營養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