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去濕的中成藥介紹

在我們周圍, 你可以經常看到一種現象, 就是有些人老是出現飲食減少, 腹瀉, 食欲不振等症狀, 這就有可能是脾濕引起的, 可能有不少人會有脾濕有症狀而不自知, 當然精神疲乏, 口乾舌燥, 手腳冰冷等也是脾濕的一些症狀, 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有哪5種中成藥可助你“健脾祛濕”。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 其性粘滯、重濁、趨下;易與阻遏氣機、影響脾胃運化。 當出現脾虛濕困時, 應健脾祛濕, 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或者減少、清楚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資, 而中成藥就成了人們的首要選擇, 那麼有哪些中成藥可以健脾祛濕呢?

中醫認為, 濕邪是最為常見, 也是最難治療。 導致體內濕氣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內因, 外因是空氣中的濕度大而致, 內因則是脾胃不健, 運化祛濕能力差而導致濕氣內滯。 飲食不當, 因喜食冷飲, 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 損傷人體陽氣也會導致濕症。

濕症還常常與其它因素結合而出現、寒濕、暑濕、風濕等症狀。

濕症在天氣潮濕時更容易發病, 常見的症狀有:頭痛暈重、身體倦怠腰腿酸痛、關節屈伸不利;或見兩眼、腿腳浮腫;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口淡、飲食無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 這些都屬於所謂的“濕氣重”。

脾臟能運化水濕。 脾喜燥而惡濕, 若脾陽振奮, 脾臟健運, 運水化濕功能正常, 濕邪則不易致病。 反之, 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 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 必須重視護脾。 只有脾胃陽氣振奮, 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 所以溫補脾胃是除濕的最好途徑。 下面我們一起具體來看看健脾祛濕的中成藥都有哪些。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健脾丸

健脾丸為著名的消食導滯藥, 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 它是根據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減而成的, 為保和丸的姊妹方, 小兒消化不良最為常用, 此外, 還用於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等。

【成分】黨參、白術(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參、白術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 諸藥合用, 補脾益胃, 理氣運滯, 對於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 用於脾胃虛弱, 脘腹脹滿, 食少便溏。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術(炒)、砂仁、厚樸(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 健脾和胃。 主治胸膈痞悶, 脘腹脹痛, 嘔吐噁心, 噯氣納呆。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術(炒)、乾薑、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 用於脾胃虛寒, 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 手足不溫等病症。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參苓白術丸

此方是治療脾虛泄瀉的代表方劑。 用於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 大便次數就時顯增多, 伴有不消化食物, 大便時瀉時溏, 遷延反復, 飲食減少, 食後脘悶不舒, 面色萎黃,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脈細弱。

【成分】人參、白術、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 益肺氣。 用於脾胃虛弱, 食少便溏, 氣短咳嗽, 肢倦乏力。 益氣健脾, 滲濕止瀉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歸脾丸

【成分】 黨參、白術(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 養血安神。 用於心脾兩虛, 氣短心悸, 失眠多夢, 頭昏頭暈, 肢倦乏力, 食欲不振, 崩漏便血。

健脾祛濕的食療方

溫補脾胃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米, 萵筍, 扁豆, 冬瓜等。 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 要注意保暖, 不要受涼, 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民間用赤小豆、薏米熬粥常食對健脾祛濕有很好療效。

其實想要健脾祛濕的人不僅要健脾, 更重要的是要養胃養肝, 所以平時我們在飲食當中一定要注意飲食的調理, 正因為健脾和養胃分不開, 所以在健脾的同時,

我們也要注意養胃, 除了以上的一些脾濕的藥物調理及飲食調理方外, 建議我們平時要注意多吃一些養胃的食物, 如小米粥之類的, 這樣更有利於我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