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鬧狗藥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Nào Gǒu Yào

【別名】小雞骨常山、見血飛、雞舌頭樹、洋筆桃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羊角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stonia mairei Lev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直立灌木, 高達2m。 枝條無毛, 具白色皮孔。 葉3-5枚輪生;葉柄0.8-1.5cm;葉片薄紙質, 披針形或倒披針形, 先端漸失或尾尖, 基部窄楔形, 長4-13.5cm, 寬0.8-2.5cm, 兩面無毛。 花白色, 多朵組成頂生或近頂生的總狀式聚傘花序;萼片三角形, 長1-2mm, 兩面無毛;花冠高腳碟狀, 花冠筒細長, 長1-2cm, 近喉部膨大, 裂片長圓形, 長6-10mm;雄蕊5, 花藥長圓形, 長約2.5mm, 花絲極短, 著生於花冠筒膨大處;子房長約1.5mm,

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 花柱長約6.5mm, 柱頭棒狀, 先端2裂;花盤由2枚舌狀鱗片組成與心皮互生, 高達子房一半。 蓇葖果雙生, 線形, 長5-10cm, 直徑0.3-0.5cm, 外果皮綠色。 種子長圓形, 長約7mm, 扁平, 稍向腹部彎曲, 兩端被黃白色緣毛。 花期5-10月, 果期冬季至翌年春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00-1500m的山地疏林下岩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葉片枯綠色, 略捲縮, 展平後呈披針形或倒披針形, 長4-13.5cm, 寬0.8-2.5cm, 先端漸尖, 基部窄楔形, 兩面無毛, 側脈27-66對;葉柄長0.8-1.5cm。 薄紙質。 氣微, 有大毒。

【化學成份】根和莖含茴芹香豆精(pimpinellin), 飛龍掌血內酯(toddalolactone), 5-羥基-4, 8-二甲氧基-呋喃並喹啉(5-hy-droxy-4, 8-dimethoxy-furoquinoline), 茵芋堿(skimmianine), 異茴芹香豆精(isopimpinellin), 11-丙酮基-二氫光葉花椒堿(11-acet-only-dihydronitidine)[1]。

【性味】辛;性溫;大毒

【功能主治】解毒;止血。

主癰腫瘡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搗敷;或研未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