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頭暈也可能是因為頸椎病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頭暈的經歷, 長時間的頭暈會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 令人苦不堪言。 而當出現頭暈時, 由於大多數人都知道頸椎可能刺激血管導致頭暈, 因此, 很多人會在發生頭暈的第一時間聯想到是頸椎犯了毛病。 那麼, 頭暈跟頸椎病到底有沒有關係呢?什麼樣的頭暈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

這是一種頸源性眩暈

頸椎病確實能引起頭暈。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脊柱骨科副主任醫師江曉斌說, 這其實是頸椎病中的一種特殊類型——頸源性眩暈, 即頸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暈綜合征。

由於外傷、長期勞損、先天發育異常等原因, 容易使頸椎出現寰樞關節及下頸椎關節失穩、鉤椎關節增生、周圍炎症反應激化、頸椎周圍肌肉緊張痙攣、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頸椎間盤突出等多種病理改變, 而這些病變因素均可刺激頸椎上走行的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叢, 當影響大腦供血及神經傳導異常信號進入大腦時, 大腦可能產生異常的空間定位和共濟失調等非特異性的感覺障礙, 從而表現為眩暈、平衡失調等症狀。

江曉斌醫生介紹, 一般這種頭暈在旋轉或屈伸頭頸部、改變體位時會誘發。 如果是靜息狀態下(睡眠中、平臥時)突然發生的頭暈, 則多數與頸椎病無關。 同時, 大多數頸源性眩暈患者伴有頸部疼痛、僵硬、活動度下降等表現。

如果頭暈不伴有頸椎局部疼痛症狀、活動受限以及與頸椎活動無關, 那很可能就不是頸椎病引起的。

可能需要多學科治療

人們常認為頸椎病是頭暈的罪魁禍首, 但其實並不是所有頭暈都跟頸椎病有關。 頭暈常在以下疾病中發生:動脈硬化或心臟動力不足導致的腦供血不足、高血壓、低血壓或心律失常(心腦血管科), 精神緊張焦慮或睡眠不佳(精神心理科), 美尼爾綜合征或耳石症(耳鼻喉科), 部分眼科疾患等。

江曉斌說, 上述這些疾病都可以表現為頭暈。 這些不同疾病在病程、合併症狀、誘因上存在一些差異, 因此, 有頭暈症狀的患者應詳細記錄頭暈發生的誘因、時間、姿勢等, 以便醫生進行鑒別診斷。

因為頭暈病因複雜, 一些表現不典型的頭暈患者, 可能需要接受多學科評估以明確病因, 同時, 一些複合因素導致的頭暈需要接受多學科治療。

需要強調的是, 由於心腦血管意外引起的頭暈未經及時處理, 對生命健康的威脅會更大, 因此, 江曉斌建議, 對於頭暈症狀嚴重者, 應首選至神經內科、心腦血管科評估是否存在急性心腦血管意外, 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有時頭暈病因不明時, 可請多個專科醫師評估, 當排除耳源性、心源性因素時, 可至骨科或頸椎專科醫師處診。

治療不能盲目追求快速起效

可以說, 治療頸源性眩暈目前仍是醫學界公認的難題, 現代醫學尚沒有特異的治療手段。 江曉斌談到, 單純使用擴張血管藥物可近期起效,

但復發率高, 這一領域中醫傷科傳統手法及中藥療法有顯著優勢。

中醫傷科認為, 頸源性眩暈與頸椎關節運動失調(骨錯縫)及肌肉失衡、筋膜黏連(筋出槽)密切有關, 頸椎運動不協調導致椎動脈、交感神經受到動態刺激, 從而引起頭暈症狀。 江曉兵教授在頸椎專病門診常採用脊柱平衡理筋正骨手法對頸椎周圍痙攣的筋膜、肌肉進行松解、放鬆, 再對頸椎關節進行黏連松解及復位, 必要時配合中藥調理體質, 常可獲得較好效果。 大多數患者經治療後不僅頭暈可以消失, 而且頸椎疼痛及活動度也可以同時獲得顯著改善。

然而, 雖然有很多患者在治療後立刻緩解或症狀完全消失, 但治療時不能盲目追求快速起效,

不能一味追求一次治療便恢復頸椎動態運動平衡, 因為頸椎關節和肌肉失衡是慢性損傷的結果, 多數有長期損傷積累的過程, 結構調整需要一段適應過程, 通常需要治療3次左右。 江曉斌說, 因此, 治療時亦應循序漸進, 當出現病情反復時患友應有耐心, 堅持隨診治療, 方能獲得穩定、良好的效果。

此外, 症狀緩解或消失後, 為減少疾病復發, 治療後的自我康復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友應養成良好的坐姿和生活習慣, 避免長期伏案工作,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多做頸部功能鍛煉, 使頸肩部關節肌肉處於協調運動狀態, 從而減少頸椎病的復發及避免病情加重。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通訊員 張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