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氣滯性胃病症狀有哪些

氣滯性胃病的患者, 在發病後會導致經常出現打嗝, 煩躁不安, 甚至會有排便不暢的現象, 另外最主要的症狀是可能會有一些噁心嘔吐的反應, 嚴重的會導致大便不成形, 在平時需要通過用藥物的方法慢慢的調理, 促進病情的恢復, 防止病情進一步的加重, 給身體帶來負擔。

症狀

胃脘痞脹疼痛或攻竄脅背, 噯氣頻作, 遇煩惱復發或加重, 胸悶食少, 噯腐吞酸, 大便成形、排便不暢。 舌苔薄白, 脈弦。

治療

中藥方劑

柴胡疏肝散加減。

處方

柴胡10 g, 白芍15 g, 香附10 g, 川芎10 g, 陳皮10 g, 枳殼6g, 甘草6g。

如脘脅脹滿較重者, 加郁金、青皮、木香, 以加強理氣解鬱之力;如脘脅疼痛較重者, 加川楝子、延胡索, 以增強理氣止痛之功;如噯氣頻作、呃逆者, 加旋覆花、半夏、刀豆子、沉香, 以順氣降逆;如泛酸較重者, 加烏賊骨、煆瓦楞子, 以和胃制酸;對年老體弱者, 可用玫瑰花、代代花、厚樸花等輕清之品,

以疏肝理脾止痛。

病因

一、飲食傷胃胃主受納腐熟水穀, 其氣以和降為順, 故胃痛的發生與飲食不節關係最為密切。 若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 損傷脾胃, 飲食停滯, 致使胃氣失和, 胃中氣機阻滯, 不通則痛;或五味過極, 辛辣無度, 或恣食肥甘厚味, 或飲酒如漿,

則傷脾礙胃, 蘊濕生熱, 阻滯氣機, 以致胃氣阻滯, 不通則痛, 皆可導致胃痛。

二、脾胃虛弱脾與胃相表裡, 同居中焦, 共奏受納運化水穀之功。 脾氣主升, 胃氣主降, 胃之受納腐熟, 賴脾之運化升清, 所以胃病常累及於脾, 脾病常累及於胃。 若素體不足, 或勞倦過度, 或飲食所傷, 或過服寒涼藥物, 或久病脾胃受損, 均可引起脾胃虛弱, 中焦虛寒, 致使胃失溫養, 發生胃痛。 若是熱病傷陰, 或胃熱火鬱, 灼傷胃陰, 或久服香燥理氣之品, 耗傷胃陰, 胃失濡養, 也可引起胃痛。 腎為先天之本, 陰陽之根, 脾胃之陽, 全賴腎陽之溫煦;脾胃之陰, 全賴腎陰之滋養。 若腎陽不足, 火不暖土, 可致脾陽虛, 而成脾腎陽虛, 胃失溫養之胃痛;若腎陰虧虛, 腎水不能上濟胃陰,

可致胃陰虛, 而成胃腎陰虛。 胃失濡養之胃痛。

三、寒邪客胃寒屬陰邪, 其性凝滯收引。 胃脘上部以口與外界相通, 氣候寒冷, 寒邪由口吸人, 或脘腹受涼, 寒邪直中, 內客於胃, 或服藥苦寒太過, 或寒食傷中, 致使寒凝氣滯, 胃氣失和, 胃氣阻滯, 不通則痛。 正如《素問,

舉痛論篇》所說:"寒氣客於腸胃之間,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絡急引, 故痛。 "

四、肝氣犯胃脾胃的受納運化, 中焦氣機的升降, 有賴於肝之疏泄。 若肝失疏泄, 氣機不暢, 血行瘀滯, 又可形成血瘀, 兼見瘀血胃痛。 膽與肝相表裡, 皆屬木。 膽之通降, 有助於脾之運化及胃之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