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治療五心煩熱的特效方

在臨床醫學普遍到許多中老年現病史雙手心、兩腳底及其心坎處發熱發熱, 熱得令人焦躁不安, 好像浸在涼水里才感覺舒適, 但測量體溫卻一切正常。 中醫藥學將這類狀況稱之為“五心煩熱”, 多見中老年, 尤其是中老年婦女及其病久氣血虛的老年人。 那麼五心煩熱怎樣治呢?

陽虛型

五心煩熱且下午熱甚, 常欲手握著冷物, 晚上睡覺手和腳喜伸在被外, 骨蒸潮熱, 顴紅盜汗, 口燥喉干, 舌紅少苔等。 陽虛型五心煩熱是最普遍的一種種類, 一般常見于肺、肝、腎三臟陰虛者。 在其中肺陰虛造成的五心煩熱, 除開以上病癥外, 還伴隨鼻鳴音、干咳氣短、痰少且痰中經常出現有血;肝陰虛造成的五心煩熱伴隨失眠、易疲倦、眼干眼澀等;肝腎陰虛造成的五心煩熱伴隨耳鳴、腰酸腿軟等。 治宜滋補養生腎臟, 給與滋陰湯:知母20克, 黃柏12克, 生地黃30克, 牡丹皮15克, 澤瀉15克,

山萸肉20克, 淮山藥15克, 云苓15克, 沙參15克, 麥冬15克, 元參15克, 玉竹15克, 五味子12克, 鐵皮石斛12克, 龜板10克, 鱉甲2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中藥方劑可選知柏丸、杞菊丸內服。

火郁型

五心煩熱, 胸悶氣短, 口臭, 牙齦流血, 四肢怠倦, 小便發黃, 大便干, 舌紅苔薄等。 多因飲食搭配而致,

致胃陽被郁, 不可泄越, 發為五心煩熱。 治宜清泄膽肝、腸胃, 給與開郁泄燙水:柴胡15克, 郁金12克, 龍膽草12克, 柴胡15克, 生地黃20克, 牡丹皮15克, 元參15克, 香附15克, 川楝子15克, 熟石膏20克, 黃芩10克, 茯苓15克, 蒲公英花20克, 蓮翹2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中藥方劑可選瀉肝丸、清胃丸內服。

氣血兩虛型

下午主動五心煩熱, 略微辛勤勞動馬上會加劇, 伴隨神疲身怠、食滯懶言、心悸、頭暈眼花、臉色蒼白等病癥。 一般與肝脾虛損、氣血兩虛相關。 脾為后天之本, 血氣生物化學之源, 脾統攝全身血液。 肝為藏血之臟, 調整全身血液供給量。 肝脾損傷, 補血、統血、藏血瀆職, 遂至氣血兩虛, 氣血兩虛不可以制陽, 造成五心煩熱。 治宜健脾益氣、護肝補血補氣, 給與生血湯:黨參30克, 黃芩15克, 云苓15克, 川芎15克, 熟地30克, 杭芍20克, 紫丹參20克, 巴戟天15克, 枸杞子20克, 山萸肉20克, 龜板20克, 鱉甲15克, 鹿角膠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中藥方劑可選擇益髓丸、固元丸內服。